• 68阅读
  • 0回复

不可忽视的第三种力量——个体、私营经济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6-01
第5版(理论)
专栏:

不可忽视的第三种力量
——个体、私营经济调查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个体、私营经济调研部
怎样看待个体和私营经济,是讨论了多少年的老问题,在今天举国上下学习小平同志讲话,酝酿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新形势下,重新讨论这个问题有着新的理论和现实意义。80年代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状况
80年代是改革开放的黄金时代,也是个体和私营经济获得空前发展的黄金时代。改革开放带来了时代社会生活的大转换、社会关系的大变动和商品经济的大发展,从而也给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短短10余年,个体和私营经济以惊人的速度成长起来,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1)队伍迅速壮大。1978年,全国城乡个体经营者仅有15万户、15万人,现已发展到1300多万户、2100万人,在其高峰的1988年则达到1450万户、2300万人。私营企业从无到有,现已发展到10万家,从业人员200多万人,加上各种“戴红帽”的私营企业,估计已不下20万家。随着队伍的壮大,个体户的人员构成也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一是具有较多文化知识的城镇和农村青年取代早期的社会闲散人员成为个体户的主体;二是一大批既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懂经营管理的辞职人员投身个体和私营经济行列,使个体户群体的文化构成和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相当一批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靠诚实的劳动和经营管理在市场竞争中迅速崛起,成为时代大潮中的弄潮儿。
(2)行业领域不断扩展。在恢复城乡个体经济的最初几年,个体户从事的行业主要在流通领域,从事商业零售业的占60%以上,其次是饮食、服务和修理业。近年来,随着个体户人员构成的变化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其行业领域也迅速扩展到工业、交通运输、建筑修缮、文化娱乐等行业,甚至出现了科技开发、信息咨询、美术装潢、广告设计等新行当。在北京、武汉、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一些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开始涉足高技术领域,涌现出一批科技个体户和从事高技术开发的私营企业。
(3)经营规模逐年扩大。1981年,个体户注册资金总额仅有4.6亿元,户均250元;个体户营业额21.1亿元,户均1156元;到1990年,个体户注册资金已达到397.4亿元,户均2992元,个体户营业额达到1492.2亿元,户均11234元。双双增长了2.75倍。私营企业1988年注册资金32.9亿元,从业人数72.4万人,户均8.1万元、17.8人;1990年注册资金达到95.2亿元,户均97万元、15.1人;营销额173.2亿元,户均177万元。据有关部门调查,全国年营销额在千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已有数十家,少数私营企业大户已突破亿元大关,开始跨入大、中型企业的行列。
(4)经营方式和档次明显提高。由于经营规模的扩大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也由于发展和竞争的需要,近年来个体户在经营方式和档次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由分散经营转向集中经营,形成了许多具有专业性质的个体商业街、场;二是由家庭式的经营转向社会性的合作经营,有的则发展成为私营企业;三是由一般性的经营转向更有自己特色和个性的专业化经营,经营的品种也由一般的大路货转向中、高档产品。同时,一些经济实力强的个体户开始由流通型转向实业型,在沿海开放地区,一部分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开始向外向型发展,出现了一批创汇个体户和外向型私营企业。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已十分明显。1990年,个体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经营网点达到1005.4万个,占全社会经营网点的84.8%,个体户商品零售额1569.6亿元,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8.9%;个体工业产值1290.3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5.39%,相当于当年云、贵、藏、甘、宁、新以及青海等西部七省区工业产值的总和;来自个体经济的税收达147亿元,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13%。个体和私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名副其实的第三种力量。
如何看待个体、私营经济的作用与性质
关于个体和私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作用,党的十三大报告作了充分的肯定,明确指出它“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实践表明,这一论断是正确的。个体和私营经济的“补充”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便了群众生活,活跃了市场流通,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吃饭难”、“做衣难”、“修理难”是众所周知的。恢复城乡个体经济后,第三产业的紧张状况迅速得到改善。到1990年,我国零售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的经营网点已由1978年的125万个增加到1186万个;人员由607万增加到2909万;平均每一人员服务的人口数也分别由1978年的215人(零售商业)、922人(饮食业)、1719人(修理业)减少为55人、276人和284人。在新增加的社会服务网点中,个体经营网点占93%。国家在没有大量投资的情况下,靠一条正确的政策而使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从而也保证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二,扩大了就业门路,减轻了国家负担,更新了就业观念。有关资料表明,1978年—1990年全民所有制单位新增劳动力3150万人,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9938亿元;同期,个体户从业人员也增加了2070万人,加上私营企业就业人数,接近2300万人,国家对此并没有直接投资,主要是给一些优惠政策,提供了一些生产经营场地。而且,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自谋职业成为一种新的时尚。这对于减轻国家负担和维护社会安定无疑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第三,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多了一条富国富民之路。恢复和发展个体经济,不仅使个体经营者们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也给国家提供了几百亿元的财政收入。“七五”期间,来自个体户的税收总额达到497亿元。而1991年则达到170亿元,加上私营企业的税收,已突破200亿元,成为国家税收总额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税源。
第四,传播了商品经济观念,造就了一批会经营、懂管理、有技术的商品经济人才。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为个体经营者们提供了一个大舞台,使他们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经受磨练、增长才干,从而造就了一大批适应商品经济需要的经营型人才。今天,个体户的足迹已遍布祖国城乡的每一个角落,到处都有他们活跃的身影。据有关部门调查,近年来贵州省来自省外的个体户已达30万人之多。在内蒙古、甘肃、青海、西藏等省区,也有大批来自江南的个体户,仅拉萨市就有外地个体户1000多人。他们的到来不仅直接促进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较先进的技术、经营管理方式和商品经济观念,从而也影响和带动了当地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于缺乏商品经济传统的少数民族地区,外来个体户所产生的直接推动作用和示范作用,无疑是促进当地商品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
第五,冲击了“铁饭碗”和“官商”作风,客观上形成了竞争的局面。个体经济的出现打破了“官商”的一统天下,并以其灵活的经营方式和较好的服务态度给国营和集体商业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形成了“兵临城下”的局面。来自个体经济的压力和挑战,促使国营和集体商业部门改善其经营方式、经营手段和服务态度,从而无形中形成了经济生活中的竞争局面。这种竞争,正是整个经济生活得以保持其活力的条件和源泉。就这个意义上说,个体和私营经济的作用,不仅仅表现为拾遗补缺,在体制和机制上同样也是一种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当然,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影响并不都是积极的。由于它自身发育的不够成熟和我们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它确实给我们社会的经济生活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但不能因此而否认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积极作用,更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水火不相容的异己力量。
个体、私营经济面临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90年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关键时期,个体和私营经济能否再上一个新台阶,继续为扩大社会就业、发展商品生产和支持经济增长发挥积极的作用,无疑也是我们能否实现全民奔小康这一宏伟目标的重要因素。
当前影响个体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个体户自身存在的问题,如市场行为的紊乱、偷税漏税、短期心理以及强烈的消费倾向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个体户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评价,从而也不能不影响到个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二是管理上存在着管理体制不顺、政出多门、以费代管等问题,各种乱摊派、乱收费、乱发证泛滥成灾,加上有关的政策法规不完善、不配套,也不利于个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三是社会上一些人对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仍然存在着种种疑虑甚至偏见,令他们不敢或不愿有长期发展的打算。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中存在和暴露出来的问题,既有个体户自身的原因,也有其客观的社会环境的原因。过去10多年里,我们在政策上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但在整个社会经济大环境中并没有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划出相应的运行空间和规则,如银行信贷、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土地使用等方面,都没有为个体、私营经济提供正常的渠道。这迫使个体、私营经济不得不在夹缝中求生存。而计划、价格双轨制的存在,又给一部分不法个体户以可乘之机,他们通过各种非正常途径迅速攫取了巨额财富,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
个体、私营经济的不成熟和不健全,从根本上说反映了我国现阶段商品经济发育的不成熟和不健全。所以,个体、私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既需要有政策上的积极引导和管理上的逐步完善,也需要有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们对自身行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改善;但从根本上说,还要取决于市场发育的逐步成熟和市场规则的不断完善,取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体制的最终确立。就这个意义上说,个体、私营经济今天和今后所面临的根本课题,同时也是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根本课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