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提高农产品的“外延效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6-03
第2版(经济)
专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笔谈

提高农产品的“外延效益”
郭书田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既是我国农业优化产品结构、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近3年来,农业丰收,但效益不高,农民收入基本上处于徘徊状态,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农产品购销体制和价格体制方面的问题,有工农业产品“剪刀差”重新扩大的问题,也有各种摊派和农民负担居高不下的问题,但是其中关键的是产品和产业结构问题。
目前,以数量型为主的产品结构和以农产品原料生产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及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市场结构,已不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理由有三:一是从城乡居民的食品结构变化看,应从以数量型为主转变为以质量型为主。全国城乡居民的口粮消费量从1986年开始下降,目前全国人均口粮消费每月为14公斤,其中农村为15公斤,城市为10公斤(北京为8.5公斤,比日本还少0.5公斤)。与此同时,动物性食品的消费不断上升,在摄取热量中的动物性食品的比重由1982年的6%上升为1987年的10.8%,农村消费细粮比重已由1978年的49%上升为1990年的81%。因此,今后食品消费的增长主要反映在动物性食品上,加速畜牧业、水产业、各种经济作物以及相应加工业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二是从农产品的价格来看,主要是粮食与经济作物的比价、工农产品的比价不合理,这要通过价格体制改革解决。由于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社会效益大,经济效益低,在逐步放开价格以后还要国家采取必要的保护政策,这也是世界许多国家实行的政策。目前我国市场粮价与国际市场粮价已经接近,因此完全依靠提价增加效益是有限的,而且还有消费者、企业与财政的承受问题。三是从对外开放来看,我国面临值得重视的形势:邻近一些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正在由加工业转向高技术产业,这就给我们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契机;生物技术的崛起,特别是基因工程的应用,会给农产品的品种、质量以及生产条件带来革命性变化。
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快改革步伐,一方面在农业内部采取措施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另一方面又必须采取措施发展“外延性”农业,提高“外延效益”。主要出路有:
一、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全方位地推进农工商一体化,从根本上改变只生产原料和初级产品的地位。(1)组织农民进入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领域,推动和发展种养加相结合和产供销一体化。(2)兴办农产品加工业和运销业的经营实体。(3)各种农产品商品基地在农牧渔产品品种优质化的同时,发展加工、贮运、销售等企业。(4)国营农牧渔业企业进一步扩展经营。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要以市场为导向,与现有的国营商业、供销社以及国营加工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并开展在公开、平等条件下的竞争。各地都应积极发展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建立各种形式的企业集团,组织在国家管理下多种经济成分的批发市场、金融市场、劳务市场,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与组合。
二、大力推进外贸体制的改革,使一部分承担出口任务的农牧渔业企业以及乡镇企业获得进出口权,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目前绝大多数出口企业没有出口权,客商是谁、价格和换汇成本多少“三不知”。这种体制不改革,创汇农业是很难大发展的。为此,可以选择一些企业作为试点,以取得经验。同时还要创造条件在境外办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要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方针,一头是东部沿海地区,一头是西部沿边地区,并以此来带动中间腹部地区。
(作者为农业部政策体改法规司司长、高级经济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