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山东扎实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大批农用生产资料源源不断运往农村众多干部与科技人员走向生产第一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23
第1版(要闻)
专栏:

山东扎实发展高产高效农业
大批农用生产资料源源不断运往农村
众多干部与科技人员走向生产第一线
本报济南2月22日电 本报记者贾建舟、新华社记者王进业报道:猴年伊始,齐鲁大地春潮涌动。千万农民早早走出节日的欢乐,奔向苏醒的农田,用心地划锄、追肥、浇水,促使受旱的麦苗尽快“升级”。为搞好春耕备播,电力部门确保生产用电;金融部门资金一一到位;农业部门良种充足;工业企业赶制农用机具;供销部门加紧组织货源。大批的化肥、农药、地膜等农用生产资料,正源源不断地运往农村。各级选派的众多干部和科技人员走向生产第一线,为农民排忧解难……展现在人们眼前的一幅幅生动画面,显示了山东省发展农业的旺盛劲头。
农村改革以来,山东省咬住提高农业综合发展能力不放松,1991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391.5亿公斤,提前4年超额4.4%实现“八五”目标,是改革前1978年的1.7倍;棉花、油料、果品、水产品、肉蛋奶等,均有成倍或数倍增长。农业总产值、小麦、棉花、花生产量居全国之冠;粮食、水产品、畜产品、果品等居全国第二。去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64元,比上年增长12.3%,扣除价格因素净增8%,大大超过1978年104.5元的水平。
在农业连年增产增收面前,山东省委、省政府并没有沾沾自喜。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以后,他们适时提出了发展优质低耗、高产高效农业的战略方针,并确定了今年突出抓好七大建设工程的实施方案。这主要包括:以稳定发展粮棉油为重点的丰收工程,保证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以发展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的农业效益工程,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以推广科技成果、改革耕作制度、增加复种指数为重点的科技兴农工程,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以挖掘现有耕地潜力和开发后备资源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以改土治水、造林绿化为重点的农业基本建设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以发展多种经营为重点的致富工程,开辟更广阔的致富门路;以服务组织配套、服务实体建设和服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为农业发展提供物质保证。
为实现上述目标,山东省把深化农村改革,特别是完善县级综合改革放到了重要位置。他们本着简政放权、搞活基层的原则,适当扩大县级管理权限,增强县级总揽经济全局的能力,并健全乡镇政府的职能。县有关部门设在乡镇的机构,宜于下放的下放到乡镇管理,把精兵强将推向经济建设第一线,逐步使县级管理部门由单纯行政管理型变为管理服务、经营服务型,形成工农结合、城乡结合、农工商贸科运一体化的新型县城经济格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