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北国有个生态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6-03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

北国有个生态村
徐怀谦
1988、1989年,辽南大旱,庄稼、果树枯死者随处可见。
大连市郊的苏屯村却是一片绿色的海洋。
日本、美国、新西兰等6个国家的考察人员来了。很快,他们苛刻的目光中写满了惊奇:村西大旺山、二旺山上,茂林如织,岗丘山腰果树成园;坡角有良田,水旁成菜园;路旁绿树如荫,村东青云河旁树木成带;山涧水库微波荡漾,塘坝天池星罗棋布;田野里,苞米、大豆蓊蓊郁郁;村中心,罐头厂、小学校楼房耸立……他们由衷地跷起了大拇指:这样好的生态农业,实属罕见!
1980年1月,徐德纯出任苏屯村党支部书记。多少个傍晚,他站在大旺山顶俯瞰着苏屯村而心酸泪落:大片大片的山坡地裸露着,被夏季雨水冲出的沟沟坎坎活像老和尚的百衲衣;缺水的庄稼无精打采地呆立在贫瘠的沙土地上,倾诉着满腹委屈……
望着村西两座山上的仅剩的一万来棵苹果树,他打定了主意:发展果林业!可山区抓经济,离了水不行。10年来,苏屯村修水库、打机井、修天池,还搞了个青云河截潜工程,安装了7000米长的上山管道,能把青云河和水库里的水通过两级或三级提水,输送到山顶的两个天池里,再从山顶通过分管道流到田间塘坝和每棵果树的下面。让无数代人头疼的庄稼和果树的吃水问题被徐德纯解决了。1980年,他搞的果树滴灌试验获得了成功。所谓果树滴灌,就是在每棵果树周围布满毛细水管,让流经这里的水一滴滴地渗进果树的根部,既节约用水,又能把果树浇透。之后他们又在山上扩建了鸡舍,兴建了猪场,把粪肥通过管道运送给每棵果树。后来,苹果丰收了,集体经济壮大了,徐德纯琢磨着苹果价钱低,销往外地也麻烦,就建了个罐头厂,经济效益一直见好。
要说“生态农业”,徐德纯当初听都没听说过,但他信毛主席老人家说的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觉得今天还适用。村子发展到今天,种植、养殖、加工连成一条龙了。他的方针是以果树为中心,以水利配套为重点,以粮食为基础。耕地就这么多,只能在单位面积产量上大作文章……
山还是那座山,梁也还是那道梁,但它们在10年前后奉献出的是两幅多么截然不同的景象,这里面熔铸的是人的意志和智慧。
机遇之外更需智慧和实干
据说,西方自本世纪40年代兴起的以机械化、灌溉化、肥料化、化学化为主要特点的“石油农业”仿佛一针强心剂,极大地刺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然而,由于它过分依赖于消费地球不可再生资源和投入大量化学品,也带来了能源紧张、环境污染和农业生态的恶性循环等一系列弊端。作为对立于“石油农业”的一种农业实践——生态农业因之诞生。
尽管东西方“生态农业”的定义外延有所不同,内涵却是一致的,那就是指一种按生态学基本原理(生物共生、良性循环),利用现代科技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组织和指导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它不是单纯的粮食生产,而是把发展生产与建设环境、利用保护与培植资源结合起来,既讲究经济效益,又重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正如联合国副秘书长托尔巴博士所肯定的那样:“通过发展经济使人们富裕起来也许并不困难,但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保护和改善了环境,就不是一件容易事了。”
这件不容易的事,苏屯村办到了:村庄园林化不说,还能实现以苞米喂猪和鸡,畜粪喂果树和庄稼,苹果加工成罐头,渣液投入水库养鱼,塘泥又用于肥田这样一种各类产业的互惠共生和良性循环。
这是一项庞大的“绿色工程”。或许徐德纯在创业之初,并没有这样的宏伟规划,但有一点他是清楚的: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山区搞水难!但难不倒有着17年党龄的徐德纯。在他的人生字典中压根没有难这个辞。
人们不会忘怀那感人的一幕:1983年,徐德纯采用玻璃丝油布做防渗体粘墙这一新工艺,重修西沟小二型水库。一天夜晚,倾盆大雨下个不停,河堤下游上百户村民和大片庄稼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一声令下,徐德纯带领大伙冲出了工事房。经过四五个小时的奋战,水势暂时得到了控制。他蹲在坝堤上,刚想缓口气,一个人气喘吁吁地朝他跑来:“不好了,德纯,你母亲病危,快回家看看吧。”德纯知道近些日子母亲病情见重,他早该抽空回去看看她老人家,直到现在……他匆匆赶回家时,母亲的嘴已不听使唤了,张了几下,却发不出声来。她久久地、久久地抚摸着德纯的手,老泪纵横。德纯,这个出了名的孝子,此刻多么希望留在母亲身边尽尽孝道。可是,听着窗外一阵紧似一阵的暴雨,他似乎看到奋战在水库工地上的人们那一副副焦虑不安的神情。他深情地看了母亲一眼,对妻子说:“我看咱妈还能挺些时候,你再辛苦一下,大坝那边实在离不开我。”妻子无奈地点了点头,眼睁睁地望着他消失在黑漆漆的雨幕中。可是当他再次接到母亲垂危的消息返回家中时,老人已经认不出他了。他跪倒在地,痛哭失声:“妈,儿对不起您哪!”母亲死后,他在家只守了一夜,第二天又返回了水库工地。
只需看看下面的数字,你就能感觉到他当年雄健的脚步:10年来苏屯村水利投资400万元,完成40多项工程,平均每年就有4项之多!
还有一点需要提及的是,1983年农村实行“双包”时,徐德纯力主果树不分。当初困惑的群众如今无不望“绿”兴叹。
但就在苏屯村人栽培着果树新品种、修建起罐头厂、正准备发展新生态的时候,1986年3月15日,他们的书记却因患膀胱癌住进了医院。
或许真的像乡亲们说的那样:德纯为俺们百姓积的德太多了,阎王爷不肯收他。他的膀胱癌切除手术竟获得了意外的成功!
45天后,他不顾组织上让他再疗养一段时间的劝阻,回到了朝思暮想的苏屯村。当天晚上,他就像往常一样登上层层梯田,走进幢幢鸡舍,一路察看,一路指点。只是背上多了个水壶,隔一会,喝几口。
翱翔在绿色的王国
徐德纯知道,生态农业毕竟还处于试点阶段,作为一种新模式,它本身也面临着不断完善和深化的问题。所以在自觉地向生态农业迈进的过程中,他从未停止过自己探索的步伐。他的目光又瞄向了教育和科技,并且认为这才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强大后盾。于是在1989年,他毅然决定,投资100万元兴建村小学教学楼。
为了使工程设计科学合理,他连着两个夜晚(他不愿浪费白天)往返沈阳与大连之间,去求助于沈阳的建筑设计院。当时沈大高速公路还未建成,路上颠簸起伏,重病中的德纯一手攥着车上的扶手,一手按紧小腹,豆大的汗珠涔涔滚落。司机强忍热泪,只能更加仔细地开车,以减轻德纯的哪怕一点点疼痛。
同年底,水电暖三通的三层高标准教学楼建成了。它是今天苏屯村最漂亮的建筑。里面,阅览室、书画室一应俱全。
之后,他投资30万元开始修建沼气池,以充分利用罐头厂的废液废渣;从北京购买了鸡粪烘干机,利用鸡粪自制化肥,以提高土地肥力;大胆引进了“北斗”、“富士”等果树新品种……
现在,苏屯村富了。生态环境也呈现出一派可喜景象:果园各类果树年产量100多万公斤,植被覆盖率达40%以上;饲养业有了很大发展,与水果生产配套建立的罐头厂,已发展到相当规模。
“绿色工程”唤醒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也必将带动它向更美好的明天飞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