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舞坛上的《阿诗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22
第8版(副刊)
专栏:

舞坛上的《阿诗玛》
杨晓萍
这部挣脱了舞剧格式的《阿诗玛》,摒弃了用舞蹈讲故事的模式,充分利用舞蹈本身的特性,采用全舞蹈化的结构、无场次的表现方式,用象征性的黑、绿、红、灰、金、蓝、白七个色块舞段,简洁但意蕴深邃地概括了舞剧人物的行动与主体情绪。
舞剧受“阿诗玛石峰”的启迪,在塑造阿诗玛的形象时,给她以“生于自然,又回归自然”的基调,让她置身于怪石嶙峋的石林中、葱翠的田野上、灼热的火把前、奔涌翻腾的云海里。用大段的独舞、双人舞表现撒尼姑娘阿诗玛对爱情的忠贞。舞剧运用大量群舞交织的衬托,使阿诗玛这一美丽善良纯朴的形象更加感人。尽管阿诗玛最终被洪水吞噬,但她“坚贞的爱,化作山茶花如火如云。”她回到美丽的大自然中,化成一尊石像永远留在石林。
舞剧的另一个形象,是阿诗玛的恋人阿黑,他憨厚勇敢,质朴善良。“牧羊舞”、“红色的火把节”等舞段透出了他对羊群及伙伴们热爱的善良个性。当阿黑得知自己热恋的阿诗玛被阿支抢走,他跃马翻山越岭,两次张弓射金箭,奋勇救出阿诗玛的舞蹈尤为动人心弦,在那些雄浑悲壮,粗犷热烈的舞姿中,阿黑的勇敢刚毅之气飘然而出。
“舞蹈过程是个体与群体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在《阿诗玛》里,大量运用的群舞,不仅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感情,而且起着活动布景、画外音的作用。那一段段民族风格浓郁,色彩结构鲜明的舞蹈,使剧中的群舞几乎成了群体主角,让人物内心矛盾冲突和感情纠葛通过群舞的反衬得到更好的宣泄。
舞剧对使情绪化、自娱化的单纯民族民间舞蹈转为舞蹈语汇,以更好地刻画人物复杂心情作了可喜的探索,那“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的一段段饱含民族民间舞蹈韵律的独舞、双人舞、群舞,酣畅地表现了彝族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
(胡贵青摄影)(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