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从屈辱到崛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6-05
第5版(理论)
专栏:学习历史创造明天

从屈辱到崛起
彭明
中国近代思想家龚自珍曾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又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可见前人是很懂得学习、研究历史的重要性的。
中共中央领导人从毛泽东到邓小平,都十分强调认识国情和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江泽民同志自就任总书记后,不断强调国情教育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并且要求从儿童抓起。作为史学工作者,我们有责任用丰富的历史知识,特别是近现代的历史知识,把青年人武装起来,使他们知道自己祖国的昨天(回顾已往)、今天(把握现实)和明天(展望未来)。
向青年人讲解中国近现代史,应力求简明扼要,又要生动具体。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可否概括为这样六个题目:屈辱、抗争、探索(前八十年)、火种、国情、崛起(后七十年)。
中国的古代并不屈辱。它的灿烂文化是举世闻名的,它的科技成就是举世公认的。无数事实都足以引起青年人的自豪感。
但是,自从近代以后,我们却连遭屈辱,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原王气久消磨,四面军声逼楚歌”。“凄凉读尽支那史,几个男儿非马牛?”无数事实都可以激发起青年人的爱国之情。
中国人民是不会甘受屈辱的,无数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为摆脱祖国的厄运而抗争。这种抗争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十三岁的周恩来在回答“读书为什么?”的问题时,便坚定地说:“为了中华之崛起!”
为了抗争,先进的中国人在不断地探索前进的道路,找寻解救国家民族的思想武器。一件件地都试过了,直到“五四”运动时期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马克思主义比如良种,国情则是土壤。种子虽好,但无适宜的土壤,也是不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中国共产党对国情的认识,有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经过多次右的和“左”的折磨,才形成了《新民主主义论》这样一种适合国情的完整理论,并在不久以后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中华民族摆脱了一百零九年的厄运,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社会主义建设也有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也是几经周折,才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开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在这一建设已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并展现出它的光辉前景。
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从屈辱到崛起的历史,它确实可以使人们深刻地受到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为了使这种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我们还必须回答存在于青年中的一些共同性的问题。例如:
有许多青年人不大懂得中国的历史,眼睛只是盯着一些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而埋怨自己国家的落后。他们经常这样提出问题:你们在谈成就时老是竖着比,老是“忆苦思甜”,为什么不敢横向比较呢?
横向比较,是可以的。但是,比较,要有科学性。不能拿经历了两三百年历史的资本主义国家和才经历了三四十年的社会主义国家比较。例如,日本从明治维新搞资本主义,到一九三六年,已经历了六七十年,它的钢产量才达到五百三十一万吨,居当时世界的第六位。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国初期钢产量只有十五万吨,但是,四十年后,年钢产量已达六千万吨,由世界的第二十六位上升到第四位。到一九九一年底,钢产量又超过了七千万吨,使中国成为继日本、美国之后的第三钢铁大国。如果不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两次延误,中国可能发展得更快一些。再以印度为例。这个国家是一九四八年独立的,一九四九年开始搞资本主义。一九四九年当年,印度的钢产量是一百三十七万吨(中国只有十五万吨),到一九七九年时,印度的钢产量是一千万吨,而中国已增长到三千四百四十八万吨。根据一九九○年印度报纸报道,由伦敦经济学院和印度国际经济关系研究会联合召开的中、印经济发展的讨论会,所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生活标准是印度的三倍。”这不也是一种对比吗?
当然,也必须指出,中国的人口太多,产量虽发展得快,但人均产值和国民收入仍然偏低。所以说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不断地奋发进取,艰苦奋斗。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一个国家的强弱,除看它的人均产值外,还应估价它的综合国力。一九九一年,根据世界银行统计资料表明,中国被排在第八位。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有的认为可以排在第六位。不论前者或后者,都不可否认中国已跻身于强国之林。而从多年来的国际地位来看,它的举足轻重,也是举世公认的。
学习中国近现代从屈辱到崛起的历史,确实值得中国人民自尊和自信,而不是自卑。我们应当在中国近现代史教育中,使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提高这种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只要不动摇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我们的祖国是大有希望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