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红火的天坛街道消费合作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6-06
第2版(经济)
专栏:三产大世界

红火的天坛街道消费合作社
新华社记者倪小林阎振国
发展第三产业,钱从哪里来?北京天坛街道没花国家一分钱,创办了一家由街道居民自筹、自办、自用的消费合作社。经过4年多的发展,去年的营业收入已达300万元,受益者遍及全街道2.1万户居民。
1988年,市场物价波动较大,消费者对今后过日子的油、盐、酱、醋能否稳定上市心里不踏实。天坛街道的负责人意识到,改革给人们带来实惠,也带来风险,为了增强居民对市场变化的承受力,他们借鉴国外经验,决定办个消费合作社,由消费者自愿入股,开办一些服务项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1988年4月,天坛消费合作社宣告成立。入股社员相当踊跃,开张初期共计有900户居民当上了股东。与此同时,合作社还以其他形式,在社会上筹集了一部分资金。然后,在原来街道小便民店的基础上,办起了60多家网点。其中有零售商店、饮食店、修理铺、缝纫店。每天为当地居民服务达万人以上。一年经营下来,入股者还可分得占股本16%的红利。
走进北京天坛街道地域,不时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消费者把自行车推到修车铺,给摊主打个招呼,便回家了,定时到铺里交钱就可取到修好的自行车。消费合作社的网点经营者,基本上都是街道的住户,其中有退休职工、待业青年和个别外地打工者,真正体现了合作社民众自办、自用的原则。为了加强对合作社的管理,还成立了社员管理委员会。居民对合作社网点有何要求,需要什么商品以及如何经营,均可通过委员会转达商店改进。
消费合作社的商业网点最大特色是民办民用,方便居民。这些商店,几乎没有固定的营业时间,有的天不亮就开门,有的开门到深夜,有的店只要居民需要,关门后也随叫随开,即使夜间也可买到东西。每天一到下午4点,从店里出摊外卖的手推车就沿胡同、大街叫卖,把肥皂、毛巾、洗衣粉、酱油、醋送上门。群众说,自己办的店,用起来就是方便。就拿家电修理来说,每次修完后,用户可得一张保修卡,价格双方商议。
如今,这个消费合作社积累不断增多,并已在一个居委会开办了分社。开发的项目已不限于商业、饮食业、服务业,还有高科技产业和文化事业。这样一来居民们的就业机会将更加多一些。据统计,1988年创立的40个网点中,已吸纳劳动力140人,其中30多位是退休职工。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