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悄然间,在北京的中学生乐迷中产生了一股“组队热”,出现了一批乐队和演唱组,大受同学们乃至社会的关注。他们为什么要组队?如何发展?效果怎样?请看:北京有个“青春音乐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6-06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周末

悄然间,在北京的中学生乐迷中产生了一股“组队热”,出现了一批乐队和演唱组,大受同学们乃至社会的关注。他们为什么要组队?如何发展?效果怎样?请看:北京有个“青春音乐族”
丁宁
火柴盒的感悟
1990年初夏的一个夜晚,一群中学生聚在一起开Party。他们理所当然地聊到了音乐,聊到了Beyond、UZ、达明一派、小虎队……诸多中学生们喜爱的乐队、演唱组,突然想到,何不组织一个中学生自己的乐队去搞一些自己的音乐呢?
这个想法马上得到了实践。就在这天晚上由这几个中学生组成的第一支中学生乐队诞生了,也许身处的这间火柴盒般的屋子引发了他们的灵感,乐队取名“火柴盒”。
由“火柴盒”点燃的这一星星之火,从此开始在京城中学生中悄悄旺盛起来。时至今日,北京中学生先后已拥有了大大小小几十个自发组织的乐队、演唱组:story、蓝星、真空、Dayboy、金鱼藻……这些有着奇怪名字的“青春音乐族”,已崭露头角,并逐渐在京城谋得一席之地。
“校园的生活太平静,以后我们老了,想起少年时代的事,一片空白怎么行?于是我们组织乐队,要轰轰烈烈干一番。”“真空”乐队一位成员这样说。许多乐队、演唱组也正是在这种想法下组织起来的。音乐对于他们来说,是跨入社会的最好锻炼。
当然也有真把音乐当做毕生事业追求的,比如“铝合金”乐队,4个成员还为自己高三毕业后的去向做好了打算:两个考大学,两个工作,同时向专业乐手迈步。
走向社会前的锤炼
抛开学业的负担不说,大家面临的共同的头号困难,就是穷。一个演唱组要亮相,最需要的就是漂亮新奇的服装。可这些东西的价钱却不是大多数中学生所承受得起的。于是他们节衣缩食地攒钱,想方设法地省钱。“半透明”的谭慧,曾为一件罕见的红色“短仔”在服装摊前磨了一天,终于把老板侃晕了,以低得难以置信的价格买下了这件高档品。而乐队还有比服装大上百倍的开支:乐器。一个4人乐队,即使最差的设备,也要两三千元。出于对音乐的热爱,使他们绞尽脑汁:空可乐瓶成了“蓝星”的鼓槌;“真空”在演出时和“无花果”乐队搭帮使一个键盘,而自己只有两把木吉它和一支小号……
说到机会,每个小乐手都不满意。由于大陆流行乐起步晚,发展慢,再加上还没有完善的演出、出片体制,连成人歌手们都没有足够的机会,中学生的音乐组织更只能停留在自生自灭的原始状态了。
关键是把握
1991年9月15日,在北京崇文区工人俱乐部举办的北京中学生赈灾义演上,精选出来的8支中学生乐队首次以集体姿态正式登台。演出自始至终气氛炽热,台下千余名中学生观众欢声雷动,台上小歌手们带着喜悦的骄傲更使出浑身解数。甚至在演出结束后,观众们也不愿离去,涌进化妆间、休息室请演员们签名。
自这些热爱音乐的少年拿起琴的那天起,如何处理好音乐与学业、与长辈们的关系,就成了一个很令人头痛的问题。练琴练声需要时间,就必然会用掉部分课外学习时间;搞音乐入迷就会分散精力。然而,事实证明:搞乐队、演唱组的中学生,几乎没有一个是因此在学习、品行上下降的,而且正是音乐使他们的艺术修养渐渐高起来,从而带动了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向更健康更成熟的方向发展。“铝合金”一位成员曾说:“年轻人与其靠发牢骚、打架、闲扯去发泄丰富的热情,不如搞音乐!”的确,无论一个中学生如何在中学课程上用功,总得有休息,有娱乐,而流行音乐不正是很好的休息、娱乐吗?调节情绪,松弛感官,乃至精神享受,启迪心智,还学会了做曲做词演奏演唱。不管将来是否从事音乐,这对少年的身心全面发展都是有利的。至于是否妨碍学习,或者受低级趣味的感染,那关键是看对时间和境界的正确把握,还有学校、社会及有关的文化团体对他们能不能及时关怀和引导,与成立乐队、演唱组本身无关。
他们已有了自己的风格。“蓝星”是警校的一支乐队,凭着几把木吉它、一面军鼓,曾专为赈灾创作过一首《龙魂》。Story则是一支电声化的乐队,两名乐手从零开始,如今唱功、舞蹈已很为人称道。但是这些少年乐队的致命弱点,就是演奏技术的不够水平。
京城少年们的音乐之梦,现已在全国各地传开来,一支又一支稚嫩的音乐之花开放了,江苏、宁夏、湖北、吉林……无论他们在什么地方,境遇如何,都和京城的“青春音乐族”们有着一样的心声:为年轻而歌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