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消费是发展生产的动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6-07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生活纵横谈

消费是发展生产的动力
周冠五
最近,小平同志到南方视察时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抓住时机,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这反映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愿。现在的问题是,市场不旺、需求不振已经成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障碍之一。看来,需要采取决断性措施,否则,就会贻误时机。
在正常情况下,加快经济发展,必须有强有力的需求做先导。本来,我国地大物博,拥有11亿人口,市场大得很,外国人与我们做生意就是看中了中国这个大市场。可是,我们却出现了市场疲软,甚至出现了只有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才出现的商品过剩现象。为什么会这样?根本原因在于我们长期以来在消费与生产的关系上,片面地强调生产的决定作用,而忽视了消费对生产的推动作用。
重生产、轻消费的错误倾向,几乎所有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都普遍存在。而且,事实已经证明,它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危害是极大的。这些国家大都实行过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在工业化初期,特别是在面临帝国主义战争威胁的背景下,这个方针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斯大林把这个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的方针,说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普遍规律,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把它作为一种长期的建设方针持续下去,因而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众所周知,重工业建设投资多,建设周期长,工程量大,必须集中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只能由国家统一安排项目、统筹安排资金、统一调配物资,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就应运而生了。在这种体制下,消费与生产的关系是通过国家计划用行政指令进行调节,排斥了市场的作用;企业作为生产的主体,不能通过市场与消费相连接,消费就不能起到引导和刺激生产的作用;只能是生产什么就消费什么,生产多少,就消费多少,使消费与生产在低水平上循环。这就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都处于缓慢甚至停滞的状态,同西方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从而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这是苏东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看来,正确认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和加速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消费,消费推动着生产的不断发展,这是一个很朴素的道理。过去人们往往从马克思关于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两大部类的等式分析中,得出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生产的结论,并以此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而事实上马克思并不是孤立地强调第一部类的优先发展,而是要求根据第二部类的需求来发展第一部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深刻地阐述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指出:“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4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中,消费应当走在生产的前头。过去我们对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体会得不深,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千万忽视不得。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搞社会化大生产,生产与消费是通过市场衔接起来的,市场对于生产与消费都具有决定性作用,消费的满足要通过市场,消费对生产推动作用也要通过市场来实现。商品经济发展到今天,市场已经打破了国界,国内市场不足,就开拓国际市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的改革开放方针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经济结构得到合理的调整,消费品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人民收入显著增加,商品市场日益繁荣,已经出现了生产为了消费、消费促进生产的良性循环的好势头。正如最近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时所说:“吃、穿、住、行、用等各方面的工业品,包括彩电、冰箱、洗衣机,都大幅度增长。钢材、水泥等生产资料也大幅度增长。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就是这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是一个非常生动,非常有说服力的发展过程。”问题在于,当人民的生活刚刚有所改善的时候,就不断反对所谓“需求膨胀”、“消费超前”、“经济过热”,采取了一系列压缩固定资产投资、抽紧银根、限制消费、抑制需求的措施,结果出现了资金拖欠、产品积压、需求不振、市场疲软。消费落在生产的后边,拖住了经济发展的后腿。历史和现实再一次表明,消费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这是客观经济规律。追求供求关系绝对的、静止的平衡,是永远也办不到的,只能使经济窒息、停滞。我们不要怕需求大于供给。哪些商品供不应求,就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运用先进科技的最新成果推动生产不断发展,增加供给就是了,这才是积极平衡。本来,有效需求不足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重要根源,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再发生大的经济危机,就是由于他们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作了调整,改变了对工人无限榨取的方法,比较注意用刺激消费的办法来开拓市场。日本人说他们的经济起飞是建立在个人收入倍增的基础上。美国每当遇到经济不景气,就通过降低税率来提高购买力,刺激生产的复苏。他们这样做的结果,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有所提高,资本家赚钱也更多。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存在着剥削,生产与消费从根本上说处于对立状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生产与消费是统一的。在实现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上,具有资本主义无法比拟的优势。如何处理好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竟然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大难题,难就难在长期受传统的观念、政策和体制的束缚。看来,要解决这个难题,非得有大的突破不可。
首先必须转变观念。长期以来,“先生产、后生活”等传统观念对我们的影响很深,人们往往把“先生产、后生活”,当成是社会主义,而把“消费超前”、追求生活享受当成是资本主义,消费在前还是在后成了区别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志。这种“左”的观点必须破除。消费在前是马克思主义观点,应当成为我们制订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方针。经过80年代的改革,生产已经上了一个大台阶,要想再上一个新台阶,就必须有新的消费需求,就是说消费需求也要上一个新台阶。现在,个体和集体经济发展很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劳动创造与生活享受挂钩紧密,全民所有制企业也应当具有这种激励多创的机制。做到了这一点,就会出现十一亿人民创造—享受—多创造—多享受的生动局面,就会在全社会范围实现生产与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从而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消费水平。当前应当用扩大需求而不是抑制需求的思路来启动市场,使经济摆脱困境。
政策导向也要相应调整。按照扩大需求的思路,原有的抑制需求的政策措施都要调整。在改革投资体制,变国家投资为主为企业投资为主的前提下,鼓励投资;在分配与贡献挂钩的前提下,刺激和引导消费,应当成为今后加快经济发展的一个大政策。
关键在于深化改革。要贯彻消费在前的指导思想,首先国家机关必须精兵简政,各级政府必须转变职能。在政府转变职能、实行政企分开之后,企业就可以通过实行承包制和挂钩分配,建立起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都靠职工自己创造的强大动力机制,我们的国家就大有希望,社会主义就大有希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