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大有希望的环保产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6-08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

大有希望的环保产业
中国环境报记者证王文利陈霆
(一)
环保科技市场,过去曾被人比喻为“一条落寞的街市”——技术设计单位,苦于找不到用户,而摆在技术市场上的商品,品种单一,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
今天,再来看看这条“街市”,你就会惊讶地发现——中国环保市场已呈现出热闹红火的势头。你看,4月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第三届国际环保展览会,928个单位展出的1600个项目在展览期间产生的轰动效应——国内外人士络绎不绝,交流、技术咨询十分活跃,不少厂家签定了订货合同,有的甚至把展品也买走了。
事实已经表明,中国的环保产业正在起飞。全国已有150多项产品获省、市科技成果奖和国优、部优称号,一些产品已出口东南亚和中东30多个国家。
就拿江苏省环保产业来说,自80年代初崛起以来,产值平均年增长40%以上,发展速度居各工业类别前列,现在年总产值达十几亿元,成为全省的支柱产业之一;山东省环保产业企事业单位也发展得很迅速,目前已有202家,截止1989年底环保工业总产值达3.7亿元,总利润近亿元。在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的环保企业中。
随着环境强化管理机制的健全,全国环保技术市场发育迅速,环保企业发展前景广阔,环保产业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效益。
(二)
当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推出“绿皮书”(实用治理技术),迅速占领世界环境保护技术市场的时候,我国也依靠自己的力量推出了一批有关环境保护的科研成果,开发出一些达到或接近80年代国际水平的环保技术和产品。
以燃煤为主的中国,煤烟污染是很多城市头痛的问题。近年来,能源部门从燃料入手开发了清洁、高效的“工业型煤”成套技术,为4吨/时以下的工业锅炉的尘、硫污染控制提供了实用技术。现在,我国已形成了47万吨/年工业型煤的生产能力,烧烤型煤产品出口英、美、香港、台湾等地。有关新型循环床锅炉脱硫成套技术研究,我国也达到了实用阶段,既为4—75吨/时的锅炉提供了脱硫、节煤的实用技术,还可以使含硫煤渣资源化。柳州、贵阳等地结合旧锅炉的改造,已全部采用了这项技术,成为这些地区防治酸雨的有力武器。由能源部西南电力设计院开发的旋转喷雾干法烟气脱硫技术,前不久通过鉴定,达到国际水平,现正在作放大设计。此项成果将应用于工业锅炉、窑炉和电站锅炉,推广面可以达到全国用煤量的60%以上。
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加紧研究氟里昂替代技术,以期2000年停止使用氟里昂。我国电冰箱的CFC替代技术实力较强,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有的达到了国际水平。降低CFC—11用量50%的发泡体系正在开发,全新型的真空绝热材料用于实际冰箱已有初步成果。
最值得提到的是北京华曌集团的顾雏军。1980年11月,他在中国工程热物理年会上发表了论文——《一个新型热力循环的研究》。根据他的循环原理,可以生产一种新型制冷剂,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系数可大大降低。同时,运用这一原理改造的现有制冷系统可节能20%—30%!英国特斯克超级市场集团、德国宝马汽车公司决定使用这一技术;加拿大政府向自己的最大超级市场集团凯利·道格拉斯集团推荐这一技术;荷兰、芬兰、澳大利亚、香港纷纷来函要求合作;美国专利局批准了这一技术在美20年的专利保护。今年,国家科委又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全国有关部门积极推广应用顾氏循环理论及制冷剂。
(三)
回头看,应该承认一个事实——没有乡镇企业,环境保护产业就没有今天的规模;向前看,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如果囿于今天的发展规模,环保产业就无法构成明天更宏大的格局。
有关部门对我国90年代环保市场作过测算:“八五”期间,每年用于控制环境污染的资金至少在130亿元以上。
前些年,面对环保产业的广阔市场,人们喜中有忧:据统计,全国有4000多项环保科研成果,而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只有20%左右。近几年,环保产业突然出现了转机。因为国家环保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最佳实用技术的筛选、评价、推广工作,扭转了过去那种“只播种不收获”局面。
1989年,国家技术监督局把评选国家环境保护优质产品的资格授予国家环保局,由国务院15个部委、21个省市环保局、近百个研究院所和大专院校密切配合评选出来的首批11项最佳实用技术,62项最佳可行技术,经过国务院环委会向全国发布推广,初战告捷。许多长期得不到开发的技术派上了用场。安徽第一纺织机械厂的高强度表面曝气机,便是因多年来排在声势浩荡的纺织产品行列中而屡试不第,成了“丑小鸭”。近年来,国家环保局将它拉进环境保护产品行列,成为部优、国优,荣获金牌。
1990年10月,国务院环委会发布了“关于积极发展环境保护产业的若干意见”,这标志我国的环保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现在,有志于环保事业的几万名科技人员开始面向市场开展科研。他们不仅注意市场分析,开发紧俏商品,满足用户迫切的需要。目前,全国从事环保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2500多个企事业单位,正在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努力开发“拳头”产品,占领国内环保市场,打进国际环保市场。
应该承认,我国环保科技成果的转化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难题,政策配套工作、技术推广机制、科研体制在实际工作中还有未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们毕竟上路了。前进,便有希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