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今日沧源耿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6-08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今日沧源耿马
本报记者 官建文
今年四月,在一九八八年“一一·六”大地震快三年半之时,记者来到当时的重灾区云南沧源、耿马两县,看到废墟已不复存在,大规模的重建即将结束,生产生活早已正常。
地震重灾区岩帅镇坐落群山之中:高高的土岗上,房屋鳞次栉比,参差错落,一色的石棉瓦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白光。
岩帅村紧连岩帅镇,从镇到村,几百户人家,住房虽然有宽有窄,结构各异,但全是新建的,全都砖墙白瓦。镇长说:地震摧毁了岩帅所有的房屋,重建的住房虽不算很宽敞,但与震前百分之九十的茅草房相比,已经大为改善了。震后三年,岩帅连年增产增收,人们吃的也比以前好多了。
国家拨给沧源县的重建资金仅八千多万元,其中七分之一投到了重灾区岩帅。但是,就岩帅的一点六万多人来说,人均只八百元。依靠这点资金,岩帅人民自力更生,在全县率先完成了民宅重建,全镇一万多人全部在去年十月以前搬进了新居。
在岩帅镇的最高处,一栋三层楼房里传出朗朗读书声。这就是地震中曾有二十一名学生惨遭不幸的岩帅中学。岩帅中学现在的教学楼是全镇最好的建筑之一。在沧源县,教育系统的重建资金高于所有行业,占重建总投资的百分之十九点八,这还不包括群众为建村寨小学投工投料的集资部分。沧源县分管重建的副县长李彬说:“学校在地震中损失惨重,我们佤族群众不愿这样的悲剧重演,宁可自己住差点,也要把学校建好些。”
沧源县在重建中坚持“先农村后城市、先群众后干部、先重灾后轻灾”的原则,首先抓农村重建。在农村,又按灾情轻重,采取群众评议、村乡干部审核的办法,确定补助款的高低。补助最高的是住房全倒的“统建户”——按统一规划重建的农户。农户根据补助多少和家庭经济状况,量力建房。在团结村,多的自筹了两千元建房资金;住得最宽的,达八十多平方米,住得紧张的,也有三四十平方米。
耿马县城的重建也是令人瞩目的。
耿马县城是“一一·六”大地震中损失最重的县城,百分之九十五的房屋受损,倒塌面积近三十万平方米,整座城市曾一度瘫痪,但它又是重建中得益最多的县城。为了重建这个傣族佤族自治县的首府,国家及有关部门拨款近一亿元,云南省专门派出了规划、设计两个专家组长驻耿马两年,规划、设计整个县城。现在,耿马城市街道的长度相当于震前的六七倍;新区面积已超过旧城两倍,今年下半年重建完成后,耿马城要比震前宽三倍!此外,城市供水能力增加了两倍。过去根本没有的地下排水网,街道照明系统、城市园林绿化、程控电话等,正在形成或安装。副县长韩先成说,在云南上百个县城中,论基础设施之齐全,城市功能之完善,耿马县城首屈一指。
在县城对面山坡上,矗立着一座雪白的塔——景戈白塔,它是傣族信奉的小乘佛教的象征,也是傣族群众赶摆之地。“一一·六”大地震将景戈白塔夷为平地,重建的白塔比原来的更高更大,耗资达三十万元,它在中缅边界傣族聚居区也是首屈一指的白塔。站在白塔下,远眺耿马城,整座城市仿佛是正在奋蹄的千里马。韩先成指着一幢幢已建成和在建的楼房,高兴地说,重建工作基本结束后,耿马县的经济建设必将有一次腾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