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关键是坚持生产力标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6-08
第5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解放思想大家谈

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关键是坚持生产力标准
李 耀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一语中的地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高屋建瓴,为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南。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就是要把握邓小平同志这一论断的要点,把生产力标准当作在改革开放中判断是非、决定取舍的主要标准。
坚持生产力标准,有助于我们从非“社”即“资”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的误区中走出来,承认并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在我们共和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形而上学猖獗的年代,把一切东西都涂上了阶级的色彩。经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拨乱反正,这种“左”的思维方式的地盘已经大大缩小了。但是,在姓“社”姓“资”的问题上,还仍然存在一些误区。我们对于如何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往往心有余悸,摇摆不定,有一根无形的绳索在束缚着我们。
当今世界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但这是否等于说,凡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和存在的就一律姓“社”,而在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和存在的就统统姓“资”?对这个问题,我们在理论和实际上应该得到较好的解决。我们已经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先进的,但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难免有失误,而这并不能归咎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我们现在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也是把体制和根本社会制度相区别的。僵化的或过时的体制并非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必然产物。这种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也适用于对资本主义所积累、创造的经验和成果的分析上。发达国家在几百年资本主义发展中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并非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它们作为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科学结晶,作为对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反映,属于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但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新事物,如股票等,并不能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有,我们就不能搞。对于西方的经济理论,也应在批判的基础上予以吸收,例如他们关于数量分析和技术经济问题的论述等等,就可供参考。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立法,凡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也可参考。把凡是资本主义国家使用的方法,统统贴上资本主义的标签加以反对,就像十月革命后有人把沙皇俄国留下的铁路说成是资产阶级铁路而要把它砸烂一样可笑。对于资本主义的腐朽的东西,我们要坚决抵制,但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包含有人类进步文明成果的东西,我们却不能一概排斥,应该采取科学的态度,坚持生产力标准,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这正是中华民族自信心的表现。
坚持生产力标准,还可以使我们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有些资本主义的东西,虽然原本姓“资”,但一旦被我们引进消化,其社会属性也会程度不同地发生变化。这主要因为,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大环境下,我们有优势,有国营企业和乡镇企业,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因此这些姓“资”的东西在有选择地被我们利用以后,可以起到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效果。例如“三资”企业,由于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因而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结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就是其中的独资企业,由于我们依法对其管理(管理也是一种限制),同时还可以从税收、劳务等方面得到益处(得到益处就是利用),因此就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它原有的纯资本主义性质。这种情况,与我国50年代的私营工商业的地位有某种类似之处。那时由于工人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没收了官僚资本而成为国营企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限制、利用的方针,就使私营企业的大多数都在各种不同的方式下同社会主义经济联系和合作,已不同程度地改变了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关系,不再是纯粹的私人资本主义性质,而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同社会主义相联系的、并受工人阶级监督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了。所以,有的人认为,“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就是发展了资本主义,这是脱离了社会主义中国的这个大环境去观察和认识问题,当然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生产力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抛弃了它就等于抛弃了历史唯物主义。我们要进入思想解放的新境界,就必须深刻理解和牢牢把握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只有这样,我们的思想才会从那种对姓“资”姓“社”作形而上学思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才能够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