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三味书屋的“三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23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三味书屋的“三味”
鲁迅先生有篇著名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许多人并不了解三味书屋的“三味”的含义。那么,“三味”究竟是指什么呢?
“三味书屋”原题“三余书屋”,取《三国志》裴松之注,引董遇言:“为学当以之余,冬者发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示人们应把握时间,努力学习。书屋易主寿氏后,又引苏轼“此生有味在三余”的诗句,将“余”字改为“味”字。后人对“三味”的取义有争议。一般对三味书屋的解释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酼醢。”这主要是根据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醯,是为书三味。”此种说法出自鲁迅的老师寿镜吾的儿子寿洙邻之口,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三”在古代汉语中是表示多次、重复的意思,因而“三味”亦可理解为读书要反复体会、仔细领会。
最近,寿镜吾的孙子寿宇撰文又提出了新的说法,他对三味书屋含义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作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意味。笔者认为这才是三味书屋的真义,因为这种说法很能反映屋主寿镜吾先生的思想情操,鲁迅曾说寿镜吾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这个饱学秀才不仅有学问,而且思想很清高,不屑当官作老爷,也不许自己的子孙应考、买官。并且,三味书屋的办学宗旨也是培养学生当老百姓,不去当官作老爷。
(1月18日《山西日报》杨琼芳文 亚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