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中国第一集市——义乌小商品市场十年发展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6-10
第2版(经济)
专栏:

中国第一集市
——义乌小商品市场十年发展启示
张豪
正当人们以热切的目光投注着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沿海开放城市一浪高过一浪的改革浪潮时,位于浙中典型小山城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却在悄悄崛起,这里一万多个摊位前,每天熙熙攘攘,五光十色的商品,吸引着数万名南来北往的商贩。年成交额超过10亿元,上交税收3000多万元,跃居全国十大集市之首,成为“中国第一市”。
大胆干出来的
义乌深处丘陵地带,既非通都大邑,也不是沿海开放城市,是个农业县。在这个坑坑洼洼的山城里如何孕育、发展出这么个全国最大的市场呢?
说到义乌市场,当地人都会告诉你“敲糖换鸡毛”的故事。早在清代,不少义乌人身背货担,手摇拨浪鼓,以自产的麦芽糖,走街串巷换回鸡毛做掸帚,用下脚料沤肥养田。义乌“敲糖帮”足迹遍布江南,挑担卖货便好似遗传基因,世代相传。长期的经商实践,锻炼了义乌人精明的经商本领。但因为政策不允许,义乌人只能困守在有限的土地上。解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义乌仍背着“高产穷县”的帽子。
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开过,积淀在义乌人血脉中的经商习俗便得到张扬。十几个泥脚子“卖货郎”率先在县城摆出了地摊,坐地经商。一石激起千层浪,但在“左”的阴霾刚散去的70年代末,农民经商,好多人仍是谈“虎”色变,工商部门更是想方设法堵、卡、管、禁,但管了白天,晚上农民照样干,堵了这个村,又冒出那个乡。
对此,义乌的领导也曾苦恼过,但他们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行政命令上,也没有陷入无谓的争论中。当时的县委书记谢高华说:“敲糖换鸡毛”是我县的一大优势,应予大力支持。小商品市场是个纽带,必须把它办好。一锤定音。80年代初,当人们还在讨论长途贩运是不是投机倒把,农民集市是不是“资本主义尾巴”时,义乌的红头文件已经明文指出: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1982年工商局沿街搭起了一个简陋的市场。从此小商品买卖便似雨后春笋,一发而不可收。1984年县里又提出“兴商建县”的战略口号,义乌农民经商大军堂而皇之地开进了县城,走向了全国。
十年过去了,义乌小商品市场已三易场址,5次扩建,摊位从最初的200个发展到现在的13900多个,经营着小百货、服装、针织品三大类4000余个品种的商品,成为面向全国的小商品市场。
谈到义乌市场的十年发展过程,义乌现任市长毛光烈说:“十多年来,人们对义乌小商品市场始终有不同议论,甚至还有指责。义乌市委市政府领导认为,只要是符合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群众要求的,就要大胆干到底。十几年来,义乌市委、市政府领导虽然换了几届,但是大家对小商品市场放开、引导的改革精神始终没有变。”
竞争才能发展市场
市场如战场,有市场便有竞争。义乌小商品市场就是在充满竞争的氛围中蹒跚起步、茁壮成长的。
十年前,十几副货郎担撑起的小市场,生意越做越红火。当地的国营合作商业首先受到冲击,市场才办三年,义乌国营商业的生意便跑掉了一半。市供销社的800多家基层代销店,另起炉灶变成了个体经销店。1984年义乌供销社办起了服装厂,试图与小商品市场的个体户争高低。不料,在划一的竞争规则面前市场不留情,因经营机制没转变,信息不灵,掉头不快,服装款式太陈旧,初试锋芒便遭败绩,十几家厂只得先后关门倒闭。
市场面前人人平等,要生存,国营和合作商业只得彻底放下架子,租了个摊位,与个体户面对面竞争,结果一个月就推销了500箱绣花枕套,超过整个公司一年的销量。尝到了甜头,1990年底,供销社索性成立起“义乌小商品批发公司”,为全国各地来此进货的客户提供发票、结算、仓储、运输等系列服务,只一年,这个仅40余人的小企业,销售额便达4000多万元,同时还在全国建立了18个小商品批发分公司。目前,全国已有5000多家国营工厂在市场设立了代销点。小商品市场再也不是个体户的一统天下了。
在义乌小商品市场,经营同一类商品的往往有几千个摊位、上千人,竞争激烈。你廉,我更便宜。记者在摊位前看中一个计算器,老板开价10元,而相邻摊位7元便可成交。市场管理处的同志对我说,市场不能没有竞争,管理处已将同类商品划行归市,集中在一起,既方便客户,又利于相互竞价,客户可以货比三家。激烈的竞争,使义乌市场上一件小商品的赢利往往不到一分钱。价格低廉,义乌的小商品面向广大的农村市场,吸引各地众多跑单帮的商贩近悦远来。
长盛不衰赖服务
完善的服务是义乌市场长盛不衰的又一重要原因。到过义乌的小贩都会对当地“十不出场”的周到服务称便。工商局周局长告诉我,所谓十不出场就是各地客商到义乌,饮食、住宿、理发、看病、修理、寄存、托运、电讯邮寄、代购车票、存贷汇兑等不需走出市场,在小商品市场里就能解决。
对于市场管理,义乌市采取的是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方式。市里的金融、交通、邮电、工商等各部门都在市场设立了办事机构。义乌市场内外有86个托运点,每天有120班客车发往全国,零担货车四通八达,随时办理运往全国各地的货物托运手续,一次托清,一票到底,全程负责,商贩十分满意。金融部门还与全国不少城市建立联系,推行个体户汇票结算业务,商贩不带分文现金,在这里照样做成生意。
政府部门的直接管理也寓于服务之中。工商部门从搞活流通出发,面向市场,面向经营户,在市场内建立了市场劳动服务公司、信息中心等,为个体户提供劳力、信息,排忧解难。他们还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技术讲座、鉴别商标标识和名优产品学习班等形式,不断提高经营户的业务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今年他们还举办了海外产品展示会,为个体户提供国际市场的小百货行情,开展信息咨询,扩大经营业务。
竞争要公平。义乌市特别注重市场规则的建设,使进场的各地不同商贩在同一规则下公平竞争。从市场交易、卫生、治安、车辆管理等各个方面,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依靠规则实行综合治理。去年市场经济合同仲裁庭受理经济合同纠纷案件189起,争议金额167.82万元,维护了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整个市场管理呈现“放而有度,活而有序,管而有法”的良性状况。
建一处市场,活一片经济,富一方农民。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十年发展的成功,使义乌这个原先并不开放的山区小城经济走上了以贸易为导向、贸工农结合、城乡一体化、兴商建市的道路,商业区域经济特征日趋明显。当地的乡镇企业,特别是家庭加工业飞速发展。义乌小商品市场内有2700多个“前摊后厂”式的产销一体化经营户。全市涌现了130多个“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专门为小商品市场批发加工的生产基地。
现在义乌全市围绕小商品市场经商务工的农民约11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力的38%。
(原载《解放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