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深化农村改革 发展县域经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6-10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深化农村改革 发展县域经济
马国良
县域经济既不是指单一的农业经济,也不是指县本级经济,而是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包括县域范围内多种经济成分、诸多产业和各个经济层次的全部经济活动的总和。发展县域经济是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从黑龙江省看,经过10多年改革开放,全省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粮食生产连续登上了175亿公斤和200亿公斤两个台阶;主要农产品粮食、经济作物和畜产品等,也由“六五”时期低于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一跃超过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整个农村经济正处于由商品生产初始阶段向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迈进,由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转向综合发展的阶段性转换时期。但是,县域经济的现状和县乡经济体制与蓬勃发展的农村形势很不适应。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就在于切实强化县这个层次统揽商品经济全局的功能。在一个县的范围内,从经济战略重点的确定、规划措施实施,到产业开发、经济结构的调整,从协调隶属关系不同、所有制不同的企业间的利益格局,处理好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到统一各部门的力量,兼顾县、乡、村、户四个层次,切实提高县一级统筹、协调、组织、服务的能力,全面发展县域经济。“七五”以来,黑龙江省凡是按照这一思路继续推进农村改革的县,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都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也要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0—300元。
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针对黑龙江省县域经济中比较普遍的农业比重大、工业比重小、财政收入少、第三产业不发达、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我们把调整结构,提高效益,大力发展效益型农业,突出工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作为全省发展县域经济的整体思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全省各县分为山区半山区、平原区、城郊、边境地区四种不同类型,分别确定主攻方向。山区半山区县的经济发展要围绕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深度开发,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和壮大工业,走以山富县、以山富民的路子。平原区耕地连片集中,具有发展大农业的基础,关键是经济发展不协调,农业长,工业短,因此平原县经济发展的思路是进一步加强农业,突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走以农奠基、以工扶农、兴工富县、兴农富民、工农并举、综合发展的路子。10个大中城市的郊县,则要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依托城市,采取灵活策略吸引专业人才和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提高工业水平,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城市的市场需要,调整农业结构,不断拓展为城市服务的领域,发展和构造城乡经济双向驱动、双向传递、双向扩张的联系链,走城乡一体的发展道路。边境县份具有对外开放的直接优势,要围绕边贸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充分发挥边贸口岸南联北开的窗口作用,走以贸兴业,牵动开发,富县富民之路。在这样一个整体思路和分类发展原则指导下,各县修订和完善本县的发展战略,并一以贯之地抓下去,逐步形成既有统一目标指引、协调,又有相对独立的自主发展,既有密切联系,又各有特色的县域经济的发展格局。
发展县域经济,是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打破常规,创造出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组织方式、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从黑龙江省的实践看,推行城乡一体化、粮牧企一体化、贸工农一体化和农科教一体化,是新形势下发展县域经济的正确途径。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省委、省政府总的指导思想是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给县一级以较大的自主权和相对的独立性。一是扩大县的行政管理权;二是省直部门切实加强指导和协调,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逐步建立起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鼓励各县在这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凡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都要支持,保护;四是保证县级党政领导干部、领导班子相对稳定。对由于工作经验不足造成的失误和为发展经济而采取一些变通措施等,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都要以生产力标准去衡量,正确对待他们的工作。 
(作者为中共黑龙江省委副书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