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管理不是赶时髦——记武清县后巷胶背地毯厂厂长苏文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6-11
第2版(经济)
专栏:人物志

管理不是赶时髦
——记武清县后巷胶背地毯厂厂长苏文合
本报记者 王清宪
地毯市场动荡,它却稳步发展。1991年,实现利润332万元,创汇440万美元;先后被评为天津市出口创汇先进企业、“出口创汇大户”;产品还被评为天津市优质产品。
它就是天津武清县后巷胶背地毯厂。他们靠什么成功?灵活的经营机制,算一条重要原因。再一条就是工人们一致的意见:“苏厂长领导得好”。
苏厂长叫苏文合,37岁。他似乎并没有认真总结过管理经验,只一件件地讲给我他当厂长后做的事。
“像我们这种手工操作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管理的中心就是做好人的工作。”这是他的“总纲”。
1986年,苏文合上任“组阁”。亲朋好友一下子涌来了一大群,都想弄个“好位子”。原来的厂领导成员,恐恐惶惶,等待“发落”。可谁也没想到苏文合的方案是:原来厂级领导一个不动;亲属朋友,一个不许进厂。
头一把火,把大家的心烧热了,大伙都说,文合是好人。
但苏文合在第一次干部会上却宣布:当干部就得认头干。科室不设科员,所有的工作一人担,厂长、科长、车间主任,一律到车间跟班,不许老蹲在办公室里。领导干部基本工资由原来的150元,降为100元,年终扭亏了,看效益发奖金。
这条原则至今已坚持5年多,尽管企业早已由亏损变为年盈利300多万元了。
每到麦收,他事先安排工人分批回家割麦子,并派车帮助困难的职工。干部也轮流回家,而他则坚持在厂里值班。他有他的道理:让职工以厂为家,我得先为家。
一个锅炉工,因瞌睡把锅炉烧干了,几乎酿成大事故。第二天,苏文合把他叫到办公室,心平气和地讲清他的错误,然后,把当月工资、奖金交给他,说,你换个地方上班吧!并语重心长地告诫说,到了新单位,工作一定要当心。
46岁的女职工许凤,上下班要跑13公里。她们村办了个地毯厂,要她回去,并说给她工资加一倍。但她说什么也不回去。为什么?她说:“我对厂子有感情了,觉得厂长对我们这么好,大家的心特别热乎。”
1990年夏天的一天,风雨交加,苏文合外出归来,已近晚上10点。他没回家先赶到工厂查看。在半成品库,他看到门外垛着一大堆地毯,便赶紧搬运起来。整整一个小时,地毯搬完了,他崭新的西装全湿透了。
苏文合个头不高,但每次义务装卸车,职工都能看到他扛得最多、走得最快。1991年,日本一客商要活过急,15天的工作必须10天完成,工人吃住在车间,不分昼夜,他也连续半月没有回家。任务按时完成了,他却累垮了。
“你这种管理方式,是不是太传统,甚至有些不科学呢?”我以一种近乎否定的口吻问。
“管理科学不科学,不在于看上去是不是时髦,而在于是不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企业效益。我这里是乡镇企业,管理的是靠手工操作的农民。他们的观念和这种劳动方式都要求当干部的作表率,任劳任怨,不然,就得不到他们的拥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