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光明的乐章——访“当代阿炳”甘柏林教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6-11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光明的乐章
——访“当代阿炳”甘柏林教授
新华社记者 张宿堂本报记者 董宏君
人们都说,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对每个人无偿的恩赐。但当一个人在没有阳光恩赐的黑色世界里孜孜不倦地追求时,他的眼前同样也是一片光明。
甘柏林就是这样一个让你不能不感叹的人。在《残疾人保障法》实施一周年之际,我们来到了吉林省长春市他的家中。
墩墩实实的甘柏林,是个很健谈的人。同他相向而坐,每时每刻你都能感到他在用他那双充满智慧的目光看着你,尽管你分明知道他是个盲人。
他的手很厚实、很灵巧也很有力,仿佛他握着的不是那小小的二胡弦弓,而是他多舛的命运。
1938年,一场大火吞噬了他的家,父母抑郁而死,姊妹相继离散,他进了湖南衡山孤儿院;1943年一场大病又把8岁的他推进了永远的黑暗,从此,世间的一切色彩在他的眼前消失了,那以后,他讨过饭,给人算过命,挨过兵痞流氓的毒打……
有一天,他在一家商店门前不由自主地站住了。商店里手摇唱机传出的优美的二胡曲吸引了他。在遭到一顿毒打后,执拗的他还是向叔祖父发出了“我要上学,我要读书,我要学音乐”的呼声,他要同不平的命运抗争。
终于,他能坐在长沙盲哑学校的教室里操起乐器了,按照学校的严格要求,他打洋琴、吹笛子、拉京胡,更与二胡较上了劲儿,全身心地扑向神圣的音乐。
三伏天,别人乘凉闲聊,他汗流浃背、依然琴声悠扬;三九天,别人围炉取暖,他在迎着凛冽的寒风操琴苦练……
然而,当生存成为一种艰难的挣扎的时候,他为之付出的艰辛与他的所得又是多么地不相称。那清冽的泉,苍白的月,那水天一色的意境,谱写出的是他与阿炳一样悲惨凄楚的心绪,他走不出黑暗。
1956年,北京。新中国第一个音乐周。当他微抖的手紧握弦弓,以力度饱满的顿弓演奏出富有行进意味的脚步声——《光明行》时,热情的观众,热烈的掌声,把他那颗与命运抗争多年的冰冷坚硬的心震颤了,这才是奔向光明的脚步啊!他成功了,他以音色甜美、运弓连贯、感情深沉细腻的演奏风格,成为饮誉中外的二胡演奏家。并作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先后到美国、南斯拉夫、朝鲜、西班牙去访问,到香港交流讲学。
如今甘柏林依然紧握弦弓,在课堂上,面对他的学生们。作为新中国第一名也是唯一的一名盲人音乐教授,他担任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评议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盲人协会主席、长春大学特教学院名誉院长、吉林艺术学院教授。伴着《光明行》的主旋律,他为更多的残疾人谱写着光明的乐章。
他用盲文写出了论文《盲人和音乐》,引经据典地论述盲人在音乐发展史上的积极作用。他认为,盲人和其他残疾人都要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和健全人打成一片;一个残疾人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国内搞一个残疾人教育中心,这是一个在他心中萌生了很久很久的信念。1984年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在北京,他找到了理事长邓朴方,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邓朴方问他,我国像你这种情况被评上教授的有多少?甘柏林告诉他,到目前为止,只有我一个。邓朴方很感慨:太少了,应该多多培养你这样的艺术家。他又说:“我支持你搞一个残疾人教育中心的建议,这样吧,我们共同努力,下面你负责,上面我负责,我帮你协调。”
邓朴方的一席话使甘柏林看到了希望,从此,他抓住每一次开会、出差的机会,四出奔走,多方努力。1987年10月7日,这是中国残疾人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长春大学特教部举行开学典礼。来自全国的第一批聋哑大学生们在幸福的喜悦之中,也许不曾体味到学校的创办者为之付出的艰辛。
激动的甘柏林欢欣无比,人们知道,那一大批残疾人眼里的光明就是他的光明,他们唇边的微笑正是他的幸福。
今天的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已成为有6个专业、50多名教职工的中等学院,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318名残疾学生在这里学习,还有188名学生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光明行》的乐曲正在为更多的人所熟悉和喜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