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苏州战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6-12
第2版(经济)
专栏:

苏州战略
本报记者凌志军黄彩忠
苏州经济的轨迹上,有一些令人惊讶的地方。
其一,发展快。国民生产总值近6年里平均年递增率在15%以上,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也超过世界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亚洲四小龙”。
其二,无大波折。即使在全国经济普遍下滑的1990年,也保持着增长之势。这使她能够迅速地缩小与更发达的地区的差距。如今,其工农业总产值在全国大中城市里仅居沪、京、津三大直辖市之后,列第四。
苏州高速发展与稳定协调并不矛盾,这一点尤其值得深思。
(一)
加快发展经济,需有大路数,如苏州市市委书记王敏生所说:“首先必须把主导思想搞正确。”他说的“主导”包括两方面:思路清楚,行动坚定。
与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苏州的改革开放经历了三次机遇。第一次,80年代初期,农村改革势如破竹;第二次,1984年,党中央决定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城市改革随之展开;第三次,1988年,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战略的确立。苏州抓住三次机遇,经济登上三个台阶。
今天回头看,农业过关,乡镇企业起飞,这两方面,全国多数地区都抓住了,当然苏州也有它的独到之处;而更引人注目的是,在第三次机遇到来的时候,苏州能迅速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
1988年,加快改革、扩大开放的势头一度很盛,人们口头上说着“抓住机遇”,但是,当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伴随而来的时候,行动上却有几分犹豫,几分后退。至1989年下半年,经济滑坡,苏州也不例外,自9月开始,警报频传:效益下降,财政减收,经济出现负增长。
消极防守不会有真正的稳定。苏州迅速调整自己的思路,其后三年,三度出新。
1990年1月,市委召开干部大会,提出“稳中求进”的方针,旨在保持改革的步伐,恢复增长的势头。这是一个深得民心的方针。苏州士气复振。至2月,经济转头上扬,重现增长之势。
1991年初,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与开放获得批准。作为浦东的近邻,苏州市委提出“乘势而上”的新方针。这一年,苏州对外开放的进展之快出人意料:外贸出口增长55%;新建的外资项目,超过过去10年的总和。
今年初,治理整顿结束,举国加快改革开放。苏州再度调整自己,提出“敢干敢闯”。第一季度,经济已呈新的起飞之势。工业速度及效益均创下新的纪录,100天里引进244个外资项目,进入4月,又以每天10家的速度增长着。
如今回首3年间,从“进”到“上”,再到“闯”,苏州人自称经历了三部曲。经济形势历经千变万化,具体的步骤也有轻重缓急之别,但加快经济发展的宗旨一以贯之,始终不渝。
发展总是没有错——苏州的结论。
(二)
人人都想抓住机会快发展,但事实上,并不总是能够如愿以偿。有时候,大方针虽明确,真正做好并不容易。
为什么?苏州人说,因为思想不能解放,胆子不能放开。
苏州人唱《国际歌》,几年前喜欢“全靠我们自己”这一句,现在唱得更多的是“让思想冲破牢笼”。市委副书记黄俊度说:“解放思想,确是苏州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开路先锋。”
昆山市东靠上海,为苏州门户。7年前,这个市自作主张地在自己的土地上辟出一块,自费开发,叫做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8000万元兴办基础设施,引来7亿多元的工业投资。至目前,已形成30多亿元的工业生产能力,和1亿多美元的出口能力,真正当得“多快好省”四字。
当初,看准了就大胆地闯的事,后来成了经济起飞的契机。昆山几年前在苏州六市县中还是个小弟弟,如今成了大家赶超的目标。昆山市市委书记李全林说:“当初最重要的是解放思想,思想一次解放,经济就上一个新台阶。”
平心而论,这几年让苏州人担心的事不算少。市场姓“社”还是姓“资”?这是第一件。苏州工业,95%的原材料来自市场;95%的产品通过市场销售。这两个数字说明市场机制对于苏州经济的作用之大,同时也令苏州人时刻担着姓“资”的风险。高速发展与稳定协调是不是对立的?这是第二件。苏州吃过经济过热的亏,由于盲目上马,重复投资,也有不少企业关停并转。是不是加快发展错了?
苏州没有为这些问号耽误时间。说不清的事,不争论先试验。盲目投资吃了亏,是决策的失误,不是发展的过错,吸取教训,再干。不过,也有几个县镇一度怕起来,稍一犹豫就让人家赶了上来。如今一开口就是“张家港市后来居上了”,“角直镇超过我们了”……其后悔急切的心情,溢于言表。
1992年春,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为苏州经济带来又一次转机。市委决策:“抓住这一次机遇,首要一环还是思想解放。”今日苏州,解放思想的潮头再度涌起。一破“满足现状”的思想,迈出更大步伐;二破“怕失误”的思想,敢闯“禁区”……
不改革开放就没有苏州的繁荣;不打破思想禁锢就没有改革开放。
(三)
记者近五年5次访苏州,每次询问经济的发展,话题一样,却有不同内容。1988年,上档次,上效益;1989年,收紧拳头;1990年,稳中求进;1991年,乘势而上;1992年,敢干敢闯。
总方针是,能快则快。具体步骤,常有新的内容。因而使苏州经济的发展不仅包括量的增加,也有质的提高;不仅有速度,也有效益。
1991年里最令人惊讶的事是常熟市辐射技术应用厂的投产。在这家乡镇企业的宽敞明亮的车间里,15个工人去年创产值上千万元,利润200多万元,其生产全部由计算机控制。运用原子能辐射技术于新型印染助剂的生产,这在中国尚属首次。问题的关键在于,这家工厂的前身是一个有60多名工人的稀土添加剂厂,因生意不好倒闭再生而成现在的样子。人减少3/4,效益增加十几倍。乡镇企业由安置劳动力到吸收高技术,这个目标的转换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性的大变化。
苏州乡镇企业的总数,自1989年至今,已连续三年下降,总计减少1482家。将落伍的企业无情地关停并转,这就是“收紧拳头”。与此同时,企业的规模扩大,效益提高。总的看,固定资产增77%;销售收入增62%;劳动生产率增71%。所以,在苏州,收紧拳头也是发展,而且是更高水平的发展。
1992年是将收紧的拳头打出去的时候了。整个苏州城乡,经济发展的节奏明显加快。投资热潮再起,工厂开足马力,产销两旺……昆山市苏晋合成纤维厂厂长陆大荣说:“现在最重要的不是上项目,而是上改革。”
这也正是苏州今天发展战略中的关键部分。以三资企业为例,最近几个月,呈加速增长态势,看上去是大上项目的浪潮,事实上改革开放的分量很重。苏州今天上马的每一个三资企业,都不仅仅是资金的投入,而且还连接着一系列更要紧的东西:新市场,新技术,新管理,新观念……
今天苏州的“加快发展”,并非重复以往“大干快上”的老路,而是更高层次上的改革开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