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关键在人——记某部农场场长王世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6-12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关键在人
——记某部农场场长王世敏
万水发杜树人
去年10月18日,黑龙江省友谊县主管农业的副县长,蹬自行车专门来向解放军某部农场场长王世敏请教:“你们这个农场3年前是沈阳军区后进农场,3万亩地有一半长草,130多号人每年有100多人次住院,到1987年底累计内外债达200多万元。你来了后,三年迈了三大步,年年被评为先进农场,请你说说,你有什么绝招?”
王世敏略加思考后回答说:“道理很简单,尊重科学,尊重人才,‘舍此无他’。当然,说说容易,做起来是很难的。”
草不能比庄稼高
王世敏上任后,发现这里的领导不像领导的样儿,干部不像干部的样儿。地里的荒草盖过了庄稼没人拔,干部战士成天聚在一起打麻将、玩扑克、猜拳行令。他找来一些敢放“炮”的战士座谈,他们说:根子在你们干部身上。他又找来干部座谈,他们也说出了心里话:庸人当道,人才被视为粪土,干个啥劲?王世敏心里有谱了:对于土地来说,草不能比庄稼高,得先拔草!
生产科长老刘,打麻将着了迷,无论农忙农闲,也无论晴天雨天,抱着麻将不放。一些干部战士跟在老刘后面学,你玩我也玩,不玩白不玩。为这,王世敏苦口婆心没少劝。单独教练,小会上点,大会上撸,该用的招都用了,可老刘全当作了耳旁风。王世敏心想:农场过去年年亏损,不是自然灾害造成的,而是人害造成的。怎样处理老刘?能动真刀真枪吗?会场上,王世敏目光如炬,向下扫了几扫后宣布:“农场工作不力,与生产科长老刘有直接关系。因此,场里决定给老刘记过处分。”
老刘回到家里,觉得心里窝得慌。你王世敏够狠的,一点也不念老乡的情份了。走,找他算帐去!掀开门帘愣住了,门外站着王世敏。哼!打完巴掌送甜枣来了——老刘心里说。“我不是给你道歉来了,我是来告诉你,这次给你亮的仅仅是黄牌,要不知悔改,下次就亮红牌。”王世敏说完就走,老刘受到了震动。
生产助理老裴,和老刘犯同样的毛病。一日,王世敏叫老裴带领战士去拔草。晚饭后,老裴汇报:大豆地的草全部拔完。老王心里画了个问号:3000亩的大豆,二十几个人,一天就干完了?他带上手电筒,走了半个小时来到大豆地。一看,全明白了:一棵草也没动。当晚8时,他吹响了紧急集合哨。10分钟后,人来齐了。王世敏满脸冰霜,劈口便说:“在我们农场,有个堂堂营职干部竟然说假话,没拔一根草说拔了3000亩。他带那么多的人干什么去了呢?玩扑克、打麻将、扯闲篇。先请这位同志自己来讲讲。”老裴满脸憋得通红。他狠狠地捶着自己的脑袋。
半年后,王世敏把老刘叫到办公室,开始了一次最坦诚的谈话。“老刘,你今年走吧。”
“为啥?”“很简单,你在这干,我没法干。咱俩无法配合。”“难道你不能拉我一把?”“拉了你一把,就等于推了全场人一把。我宁可得罪你一个人,也不得罪全体官兵。”老刘转业了。老裴痛改前非。全场官兵看到王世敏敢搬石头,信任感和责任心油然而生。装病的从床上爬了起来;回老家“休养”的,气喘吁吁地往回赶;迷迷糊糊的,有了精神头儿。
双向考核传佳话
在农场,还流传着王世敏和李占国双向考核的佳话。
李占国,毕业于“八一”农大农学系,是场里唯一科班出身的科技干部。别人介绍:小李这人毛病不少:顶撞领导,爱发牢骚,现正在家里放躺。王世敏知道,小李大学毕业后,被分到驻守在赤峰市的某团当排长。当初,他发誓要干出一番事业,现在怎么打了退堂鼓?
一个星期天,王世敏叫开了李占国家的门。李在床上躺着,蒙头大睡。王上前一揭,露出李那张黄瘦黄瘦的脸。“老李,听说你病了,来看看你。”没回音。
“老李,有什么困难说出来,我一定尽力帮你。”“只有一个困难,请你答应我转业。”“为什么?你在这里,不是如鱼得水吗?”“鱼,放在水里才活。我被捆在岸上,快成鱼干了。”“我知道,过去你曾向场领导多次提建议,不但未被采纳,还招来了不少闲言碎语。我理解你。现在,我给你打鼓吹号,如何?”
李占国从王世敏的目光里看到了渴望已久的信任。但是——他想,话谁都会说,我要考考你这个新来的场长。
这一天,李占国到地里检查小麦。坏了,粘虫在“唰唰”地吞噬着旗叶——挨穗的那两片叶。如果不马上喷药,3000亩小麦就会被吃掉。他想,把这事告诉场长,看他作何打算。王世敏听后一惊。在一旁的生产科长说:“我种了十几年地,没见虫子把麦子吃光了。场长,别听他诈唬。”李占国一听,抬腿出了屋。
“等一等!”王场长大声叫住了他,“你能说说理由吗?”
李占国滔滔不绝,从这种虫子的来历,讲到它的危害。老王觉得老李说的在理儿。很快,药买来了,飞机租来了,虫子被消灭了。
王世敏对全场的官兵说:“李占国有毛病,但他是人才。我们得用他。”老王请李占国出任生产助理,主管农业生产。
李占国不负众望,把自己的学识全部贡献出来,先后提出20多条农业生产方面的建议被采纳,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成了农场的“高参”。
人才越多越好
实践使王世敏深深感到,要使农场向更高的目标进军,光靠一两个能人是不够的,还应提高全场官兵的整体素质。
为了使官兵早成才,王场长针对农场特点采取了“开放教育法”,投资两万多元,组织全场干部和骨干参加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举办的大专班,系统学习农业知识。全场18人获得了大专文凭。为开阔视野,他每个季度都带领40多名骨干到三江平原上的中日、中美联合办的农场去参观学习,请中美友谊农场的专家给带徒弟、传技术,把附近几个国营农场的农艺师、机械师请到部队,举办农业技术讲座。还投资5万多元修建了图书室、阅览室,使得全场有105人领取到了各种技术等级证书,掌握了农业基础知识。1988年初,老王从《农垦报》上看到介绍大豆三垄栽培技术的文章,就组织骨干进行研究,在春播时进行了大胆试验,结果,大豆亩产由前一年的105公斤增到155公斤。
王世敏重用科技人才救活了一个场。沈阳军区司令员刘精松、政委宋克达发来贺信,称赞农场“成绩优异,可喜可贺”。去年7月,王世敏被军区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并荣立了二等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