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建行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6-12
第8版(副刊)
专栏:建设之歌散文特写

建行人
宋曙光
隆冬清晨,一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之后,从天津河北区小关大街一条细窄的胡同儿里,走出一拨送葬的人,前面是一个肩背尸体的男人,正吃力地在雪地上踽踽而行……
这情景吸引了过往行人,张爱国此时就站在人群中。他想起单位里一位职工家属去世,也是从这种窄巷里的一间小阁楼上,搭架子才抬送下来的。今天,这是他第二次目睹此情此景。
待灵车开走,张爱国走进了胡同儿。这胡同儿确实窄得可怜,只能单人行,担架进来就得立着走……想到这里的居民几辈子就住在这局促狭窄之地,张爱国的心不禁一阵震颤。他所在的建设银行天津河北支行,就在这片住宅区附近,作为行长,他深深感到肩头担子的沉重。
河北区是一个老城区,全区有400多万平方米的平房需要改造,其中100多万平方米属于危漏房屋,有的家庭因为阴潮、泛碱,墙上围着塑料布,屋顶渗漏得无法再维修了,连家具和电器都不敢买。解放初期建成的王串场居民区,按当时设计要求只住10年,可近40年过去了,仍在“超期服役”。平房改造成为几十万居民的迫切要求。
然而这样大面积的平房改造,连区政府都感到难度很大。在支行领导班子会上,张爱国也面临着区领导遇到的同样难题:资金来源。这些年,建行已为城市商品房建设,投入了巨额资金,能否从居民群众中筹集这笔建房资金呢?于是,第一家区级住房合作社应运而生。由于条件优惠,集资存款者十分踊跃,很快就筹资500多万元。紧接着,张爱国亲自拟名的“我爱津城”平改建房集资奖券,也开始公开发售。区领导不仅带头认购,在开工动员大会上,还将张爱国请上主席台,居民代表握着他的手说:我们这些几十年的老住户,也要住新楼了,全体居民感谢你,是建行为我们办了件大好事啊。
居民群众的感谢,是对张爱国多年来辛勤汗水的报偿。1973年,张爱国告别东海舰队,复员到银行任职。近20年来,他在经济岗位上精心工作,当过拨款员、副行长、行长等。同事们对他的评价总是一致的:爱国这人能干,只要认准的事情,他就一定能办成!
确是这样,张爱国就是认准了建行有得天独厚的业务优势,一心一意为居民百姓服务,只要对国对民都有益,甭管跑多少腿,碰多少次壁,他这份热心就是浇不灭。
每当在街头听到居民哀怨的闲聊,看到低矮、拥挤的房舍时,他心里就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至今仍有老少3代9口人,住一间12平方米的小房,晚上睡觉要挂3道帘儿;有家姓吴的给新生儿取名,大名叫吴(无)房、小名叫盼盼……住房如此紧缺,开发公司建成的商品房,却又大量积压卖不出去,建房无资金、买房无条件,成了难解的矛盾。
在行务会上,张爱国分析了矛盾的焦点还是资金。随着市场变化,过去发行实物奖券的办法,已经失去魅力,而将住房作为奖品倒是新的尝试。经过调查、论证、报批,第一期住房有奖储蓄存单正式发行。原定当天上午9点整开始发售,可清晨五六点钟储蓄所门前就已排起了长龙,晚上不得不延长营业时间。总共4组2000万元存单,不到3个月就完成了发售任务。半年之后,又发行第二期,先后两次共筹资4000万元。
对于缺房者,能中房屋奖不啻于喜从天降。有个大龄女青年,由于男朋友无房,只好与全家6口人合住一间平房,不想竟中了一套偏单元住房;一个老人守着3个儿子,天天眼巴巴地盼房结婚,这次也中了一套3居室的新房,还上了电视新闻;有位老大娘与独生儿子同住,因为无房办婚事,儿子成天怄气,大娘便背着儿子借了1000元钱,买了20张存单,开奖那天,大娘颤巍巍地前来询问,张爱国看过号码,知道中奖了,但当时还未登报公布,又怕大娘一时兴奋过度,便慢慢开导,大娘满意地将存单包好藏在身上,转天果然中了一套独单元。人们奔走相告:建行可是为居民办了件大好事!“要住房,储蓄到建行”的金融意识,一时间在大街小巷传播、蔓延……
张爱国当了4年建行支行行长,并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不是那种安于现状的人,因此并不怕丢官罢职;他也冒过风险,被泼过冷水,改革创新哪有一帆风顺的呢?他胸中还有一件件日臻成熟的设想,要为住房建设和住房制度改革献计献策。建行人,这一凝聚时代特征的新称谓,属于城市的明天,将更新鲜、更响亮。
(作者单位:天津日报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