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坚持从实际出发,探索农业种植新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6-12
第5版(理论)
专栏:

坚持从实际出发,探索农业种植新路
上海市南汇县县长陈文泉
我们南汇县位于上海市浦东地区。“七五”期间,我们从本县实际出发,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注重提高经济效益,走以“粮经型”为主的多形式、多熟制、优化配套栽培、高产多收的新路,实现了粮食与经济收入双增长,既稳定了基础,又富裕了农民。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25万吨以上,总产132万吨,比“六五”期间增长18.8%。总结近几年的实践,我们主要抓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1985年根据全国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任务,我们算了三笔帐:一笔是粮食帐,按各项需要,年产粮食不能少于24万吨;第二笔是贡献帐,确保完成国家粮棉油定购任务,并为城市提供蔬菜等副食品和部分工业原料。第三笔是经济帐,就是如何在安排好上述两笔帐的同时,积极发展既适销市场,又使农民多得益的经济作物。在算好三笔帐的基础上,确认保粮是全县经济发展的前提,也是农业发展的根本。1985年,我们提出了“保证四粮”(口粮、种子粮、定购粮、自产饲料粮)、“搞活全局”的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的构思。以后又根据发展趋势和全县实际情况的变化,逐步完善调整种植业结构的思路。我们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注重提高农业效益出发,围绕“保粮增值”的目标,在保证粮食种植面积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适销市场、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和出口创汇农产品,基本形成了具有南汇特色的“粮经型”多熟制农业种植新格局。
二、根据自然、技术条件,探索实施调整的途径。我县人均耕地仅0.7亩,人多地少,怎样在有限的土地上既保证粮食生产,又增加经济收益?我们作了认真的分析后认为,南汇地处大城市郊区,应在适应现代城郊型农业发展需要,提高土地产出率,促进全县农业稳定发展上做文章。为此,我们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十分注重种植熟制的相对稳定,坚持多种多收和高产相结合,致力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逐步摸索和推行以“麦、瓜、稻;麦(油菜)、稻;麦、玉米、稻”为主的多熟制种植。同时,发挥传统优势,巩固发展4万余亩桃、梨、桔、葡萄、枇杷等水果,以及蔬菜、草莓播种面积在10万亩左右,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我县“粮经型”农业种植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有利于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粮经型”种植,产值较高,收入较多,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农民不仅把农业视作生活之本,而且把农业作为致富的途径,农民既在肥料、良种等方面舍得投入,又热心学习和钻研科学种田。实行“粮经型”种植,进行水旱轮作,有利于控制和减轻病、虫、草害,也有利于改良土壤,培肥地力,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二是有利于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七五”期间,我县种植业复种指数保持在2.3以上,土地和温光等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和利用,实行“粮经型”种植,对人多地少地区发展农业是一个有力的推动。三是有利于培养农民的商品经济意识。在保粮的前提下,积极种植市场适销的瓜、果、菜和创汇农产品,不仅使农业生产力得到发展,而且给农民带来了进入市场,从事商品生产的机会。
三、依靠科技兴农,强化服务体系,推动调整稳步渐进。“粮经型”种植格局的出现,使种植业的作物品种、田块布局等方面都产生了许多新情况,对服务内容、服务质量也提出了不少新的、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们实施了包括用好支农资金在内的许多政策措施:一是扩大服务范围,在过去单一的产中服务的基础上,发展和加强产前、产后服务。二是提高服务水准,农业机械装备、农田设施建设都有一定的加强,农副产品加工、储藏、运销能力也有提高。三是改善服务组织,全县建立了农、畜两个技术推广中心,乡乡都建农业服务公司、农科站,每个村都有不同形式的农业服务队。
适应“粮经型”种植格局,最要紧的还是技术服务。近年来,我县重点组织了“两旱一水”优化熟制组合技术,“西瓜田夹种玉米高产技术”以及“多熟制杂交稻应用研究”、“麦后直播棉花”等73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试验攻关项目。“两旱一水”优化熟制组合技术项目实施后,1990年全县20800亩麦、玉米、稻“两旱一水”粮食总产量达到2284万公斤,比同面积的麦、稻、稻“两水一旱”和麦、稻两熟制,分别增产245万公斤和413万公斤。
建立试验示范基地是科技兴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县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三丰两田”建设的规划,经过两三年的努力,在全县实施1万亩吨粮田,改造2万亩中低产田,建设3万亩丰产田、片、带。通过1990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全县沿公路建设的丰产带长85公里,面积11062亩,涉及24个乡(镇),123个村。“三丰两田”建设加快了我县农业跨上新台阶的步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