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力强”之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6-13
第2版(经济)
专栏:

“力强”之力
本报记者 朱兆根
16年前,强埠镇靠500元救济款办了一家企业,如今固定资产已达3560万元;去年生产销售收入5800万元,实现利税1050万元。它就是常州市力强工贸实业公司。
“力强”何以有今天?它的创始人、现任集团公司董事长的蒋洪芝说:鸡生蛋,蛋孵鸡。
当年拿着500元救济款,他们“集中使用,投资办厂”,办的是一座砖瓦厂。杯水车薪,先买主要设备;缺材料,就到市里一家工厂的废品堆里寻找;没钱买砖,就用劳力帮对方挑土换取……5个月后,第一座砖瓦厂终于建成、出砖了。
人们摆脱了贫穷,口袋里开始有钱了。是抓住时机多投入快发展呢,还是拿这点钱去盖小楼、摆酒席呢?他们没有满足“效益年年增,奖金岁岁加”,始终把目光投在自己长期生活的土地上。16年来,公司的经济效益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可是职工的收入年均仅增长8%左右。他们把绝大部分的集体积累投在了企业扩大再生产上。自1976年艰苦创业建成第一座砖瓦厂后,他们相继办起了砖瓦二厂,水泥一厂、二厂,棉纺厂,酚醛塑料厂和电玉粉厂。
“力强”是耗能大户,7个企业有4个是“电老虎”、“煤大王”,年耗电1632万千瓦时,耗煤3.5万吨。他们从加强企业管理、完善经济责任制入手,发动职工算细帐,深挖潜,仅对水泥生产设备的技术改造,每年就节约电420万千瓦时,少开支170万元。砖瓦厂把以前只能用来铺路的煤渣,经过筛选处理用来烧砖,不仅把本厂的煤渣“吃”掉,每年还“吞”掉全公司600多吨工业煤渣。
在“力强”,每个车间都设有节约箱,厂里还成立了废品回收利用小组。水泥厂把回收来的破废水泥包装纸,缝起来自制成水泥内包装袋,每年节约3万多元。这就是“力强”人的“抠”。公司党总支书记陈法根说:“我们现在比过去好多了,但即使将来经济发展了,达到小康水平,还是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办事情也不能大手大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