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装点祖国——全国城市雕塑建设十年回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6-13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长廊

装点祖国
——全国城市雕塑建设十年回首
袁晞
近十年间,2000余座题材多样、风格多样的城市雕塑出现在祖国大地上,把艺术美永久留在天地之间。
我国历史上有为宗教、帝王服务的寺庙雕塑、陵墓雕塑。现代意义的城市雕塑始于民国后,但一直发展缓慢,1982年2月部分艺术家建议开展我国城市雕塑建设,得到中央领导的赞同,从此我国城市雕塑建设开始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据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负责人介绍,十年来城市雕塑建设基本上是通过中央、地方、单位三个渠道开展起来的。已建成的雕塑中中央有关部门规划的项目约占10%,如北京的《亚运会雕塑群体》等;各省市自治区规划实施的项目约占60%,如江苏的《雨花台烈士纪念碑》(集体创作)、陕西的《丝绸之路》(马改户作)、甘肃的《黄河母亲》(何鄂作)等;有关单位建立的约占30%,如清华大学的《闻一多纪念像》(钱绍武作)、北大的《蔡元培纪念像》(曾竹韶作)等。
历史题材是近年城市雕塑的一大方面,上海的《马克思恩格斯纪念像》(章永浩作)表现出两位革命导师崇高的精神境界;牡丹江市新建的大型雕塑《八女投江纪念碑》(于津源、张德华、曹春生、司徒兆光、孙家钵作)长20米、宽6米、高9米,塑造出革命先辈视死如归的场面。象征意义的城市雕塑也为数不少,深圳的《孺子牛》(潘鹤作)是特区人奋发进取的象征;珠海市立在礁石上的《珠海渔女》(潘鹤、段起来、段积余作)已成了这个新兴城市的标志。园林雕塑也为美化城市起了重要作用,北京正义路的《琴》(曹春生作)、玉渊潭的《夏天》(程亚男作),长沙的《动物组雕》(郭玢作)都为街道、公园增色。上海的《滥竽充数》(程树人作)以寓言故事塑像,妙趣横生。
 我国雕塑家在城市雕塑的创作中运用多种手法,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具像造型的雕塑中,有完全写实的,如程允贤、郭选昌的《彭德怀骑马铜像》真实地再现了彭大将军跃马横枪的英姿;同是具像造型的《李大钊纪念像》,作者钱绍武则用变形手法夸张了肩部,突出了李大钊“铁肩担道义”的气概。抽象造型在近年的雕塑创作中被大量运用,上海的《五卅运动纪念碑》(余积勇、沈婷婷作)、贵州的《屋顶花园》(刘万琪作)、四川的《生命》(伍明万作)都是较有特色的作品。隋建国的《结构》(北京)用巨石和铁链表现出力量;冯河的《梦》(北京)用三块圆石引人无限的遐想。北京的《亚运会雕塑群体》有不少运用抽象造型的作品。近几年,国外现代雕塑的色彩也为我国艺术家运用,北京的《红、黄、蓝》(赵瑞英作)、亚运村的《红球》就是其中佳作。
中央美院雕塑系主任曹春生教授介绍说,我国城市雕塑不仅艺术风格屡有创新,国外的新型材料也越来越多地被采用,如不锈钢、钛合金、玻璃钢等,为城市雕塑的发展开拓了新天地。(上图为《和平鸽》,王一林作)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