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苏醒中的大碱洼——山东省商河县燕家乡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24
第2版(经济)
专栏:希望之路

苏醒中的大碱洼
——山东省商河县燕家乡见闻
宋学春李召新
前不久,记者来到山东北部的贫困县商河县,踏着积雪采访了这个县出名的穷乡燕家乡。它坐落在一片大碱洼中。这里虽然北风凛冽,寒气逼人,但我们却感到:大碱洼春意正浓。
“劣”中有“优”
燕家乡是个小乡,人口不足2万。3万多亩耕地,有8000亩是连草都不长的油碱地。周围十里八乡都知道:“燕(燕家村)杨(杨家村)徐(新徐村)李(李家村)一垛泥(尼家村),碱场王加上翟家集,还有个刘安庄穷得啃树皮”。水浇地少,全乡只有2000多亩。乡办企业虽有地毯厂、刺绣厂、印刷厂、砖厂、金属网厂等几家,但一直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有的为保住客户还干赔本买卖。去年下半年,通过整顿,效益稍有好转。全乡42个村中有11个没有通电,集体经济人均50元以下的村占38个,有12个村到1.5公里外去挑水吃。1978年,全乡人均收入42元,1990年360元,去年又迈了一大步,人均达到462元,但还有144户农民人均收入不足300元。
劣势中当然也有优势。这里交通方便,山东北部横贯东西的交通大动脉安莘公路,正好从乡中间穿过,为农民参与流通提供了方便;这里劳力充足,全乡11500名劳力耕种不足3万亩土地,剩余劳力占一半左右;大碱洼既是劣势又是优势,尼杨村农民尼培坤,去年在6亩不毛之地里开荒种水稻,收获稻谷2400公斤,使乡亲们着实羡慕。
“参差不齐”
我们走访了3个村十余户农民家庭,村与村,户与户之间,在商品经济意识上,存在着不小的距离,其结果也各异。
王围子村稍富,880口人,人均收入550元左右。一进村,我们见到一伙伙中青年人站在朝阳的门前晒太阳、哄小孩、聊天。记者凑上前:“老乡,都在这里玩呢?”“是啊,这里暖和,也一块聊聊。”“聊什么呢?”“闲聊呗!”我们走进一家院落,两排房子,两个小院,收拾得干干净净,仓库门开着,里边装满小麦、玉米。一看这情景,就知道是一个勤奋之家。男主人刚过不惑之年,没上过学,孩子今年20岁,小学没毕业。记者问他想没想作买卖或搞家庭副业什么的。他憨厚地回答:“俺村老辈子就没有作买卖的习惯,俺也没想。”支部书记王安贞告诉记者,村里刚搞起一家地毯厂,40多位姑娘,每人每月可挣100多元,其他人只好闲着。
李胡头是个贫困村,830口人,人均收入340多元。村办企业“一无所有”。但这个村的不少农民却不甘寂寞,在大街上没有见到聊天的。我们随意走访了几户,一进李兰海的家,嚯,一排50多平方米的大棚鸡舍,外表不美,内部挺热闹,800多只鸡的咯咯声、吃食声、抖翅声,组成一曲交响乐,主人笑眯眯地捡着鸡蛋。女主人石洪花,35岁左右,上过小学,一看一听就知道是位村中女能人:“我家6口人,去年卖肉鸡收入近2000元,卖鸡蛋收入近5000元。村里没有电,俺家买了一套发电设备。多受点累多挣点,值得。”她的堂屋里,500只不满月的雏鸡在热炕上欢蹦乱跳,唧唧喳喳,又是一番情趣。像李兰海这样的农户,村子里还有几家,但在全乡却是凤毛麟角。
“四分之一”
乡党委书记李洪武,不亏是大学生,一讲话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本乡事情本乡办,本乡事业本乡干。上有党的稳定的农村政策,下有大家的齐心协力。迈半步是半步,迈一步是一步,不跨步不行。干几件振奋人心的实事,才能让大家看到致富的希望。”县委把他从一个富裕镇调到这个穷乡刚7个月,他同其他新组成的乡领导班子成员,通过调查研究,根据本乡实际情况,提出四个“四分之一”的改变落后面貌的战略:以乡地毯厂为龙头,组织1/4的村搞地毯加工;以乡金属网厂为骨干,帮助1/4的村进行铁编加工;以大碱洼为重点,扶持1/4的村搞畜牧养殖;以乡刺绣厂为中心,联合1/4的农家妇女搞刺绣出口。
为配合“四分之一”战略的实施,全乡扎实地进行了两件配套工程。整顿软、散、懒村支部班子,对那些没有事业心、不为父老兄弟谋福利的人,撤换。结合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党委、政府的主要干部分6路下村,使十几个瘫痪班子都得到彻底解决,群众拍手称快。这是其一。其二,寒冬来临之前,动员全乡5000余人上阵,大干20天,新挖、接长、清淤主要沟渠1.2万多米,基本上解决了过去旱了引不进水,涝了排不出的难题。(附图片)
养猪在燕家乡是家家最重要的副业。李胡头村杜平先注意养猪效益,他去年出栏100公斤左右的肥猪28头,收效可观,使周围群众看到了脱贫的希望。这是他刚刚初中毕业的女儿正在喂猪。 曾鲁育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