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大型科研院所深化改革成功一例冶金部自动化研究院科技产业成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24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大型科研院所深化改革成功一例
冶金部自动化研究院科技产业成型
本报讯 记者温红彦报道:冶金部自动化研究院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加速科技产业化的路子,并取得了良好效果。3年多来,该院共获部以上成果奖34项,研究开发出四类“三电”(电脑、电测、电传)自动化系统工程的成套技术。1990年实现人均利税万元的指标;1991年合同额高达2.2亿元,是1987年的11倍,经济效益达1700多万元。
这个研究院建于1973年,是从事冶金行业自动化技术开发及应用的部属大型科研院所,现有职工1500多人。1985年开始实施的科技体制改革给自动化研究院以一展宏图的良机,同时也使它面临着发展战略的选择。国家对科研开发单位实行分期核减事业费,更使它受到挑战。
为尽快走出困境、进入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找到自己的位置,冶金部自动化研究院从1988年起,把原来分散的科研单位重新组建成“传动”、“仪表”、“自动化系统”、“设计”和“伺服交流”5个研究所,相应进行了劳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等配套改革。在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首先对行政管理机构实行定编定员定职能,对干部严格考核,优上劣下,起用表现好的。对职工实行优化劳动组合,始终保持一定数量的编余队伍。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该院实行承包与分配利益挂钩的办法,做到奖罚分明。对专门承担国家攻关和中长期开发的科技人员,院里还给保工资、保奖金,奖金可拿到全院平均奖的1倍以上。这两项改革的推行,使自动化研究院形成了不断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发挥人才积极性的动态机制。一支颇具凝聚力、战斗力的科研生产经营管理队伍逐步建立起来。
上述改革,为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奠定了基础。自动化研究院经过不懈努力,创造出科研开发、产品制造、工程承包和经营服务一体化的科技产业化运行机制;建立起以承包为核心的目标管理体系和工作制度。3年多来,该院陆续完成了一批自动化系统工程项目,先后承包改造了20多座高炉。由该院和重庆钢铁设计院等单位一起完成的重钢1200立方米高炉三电自动化系统,是我国首次没有外国人参与、独立完成的项目。该院还分担完成了宝钢2号高炉70%的软件任务,代表总承包商日本专家参加了现场指导调试,使该院达到“三电”自动化系统工程总承包和技术总负责的水平。去年5月,该院开发的800千瓦交流变频调速装置,成功地应用于首钢大红门400热带钢轧机的主传动,把我国交流电机调速技术推上新高度。
在不断深化科技体制的改革中,冶金部自动化研究院立足冶金,面向全国,跻身世界市场,成为我国大院大所体制改革成功的范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