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中国科学院新增选学部委员简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24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科学院新增选学部委员简介
张涵信
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流体力学家。1936年1月生。江苏沛县人。195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1959年和1963年分别在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完成了研究生第一和第二阶段的学习并毕业。现任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员,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在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方面,他用摄动法成功地解决了当时国际上难以解决的钝头体高超声速绕流及其熵层问题,发展了钝头细长体绕流的熵层理论,首次提出了高超声速流流动中第二激波形成的条件。在分离流研究方面,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三维流动分离的判则,并证明分离线是极限流线而不是极限流线的包络;发现了奇点在分离线上的拓朴分布规律和开式分离的两种可能形态,解决了学术界长期关注的问题。在计算空气动力学方面,他首先发现了三阶色散项和差分解在激波处出现波动的联系,提出了建立高分解率差分格式的物理构思,并建立了无波动无自由参数的耗散(NND)差分算法。提出了传热、烧蚀和气动耦合计算方法,建立了云粒子侵蚀和真实气体实验模拟的相似准则,为再入大气层飞行体研制了大量计算软件,在我国航天飞行器设计和实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万哲先
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数学家。1927年11月生。湖北沔阳人。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现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瑞典Lurd大学客座教授。从事代数学、组合数学研究,特别在典型群、有限几何和密码学3个领域系统的研究工作中,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领先结果。解决了典型群同构和自同构方面一系列难题,对于由华罗庚开创的,尔后形成的国际公认的“中国学派的矩阵方法”有突出贡献,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全国自然科学三等奖,是我国有限几何研究的开拓者,为国际上几乎所有关于有限几何的著作所引用,也是我国最早从事密码学研究的数学家之一。他针对国防建设的需要,不但作理论工作,而且作实际课题,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孙钟秀
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计算机科学家。1936年12月生。浙江余杭人。1957年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现任该校教授。他系统地研究了分布计算系统的软件并开发了应用软件。部分研究成果,如分布式同步算法等达到国际水平。开发的多个应用系统已分别用于军事部门和政府办公管理。这些成果分别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他研究与开发出操作系统等软件。主持研制了国产机操作系统DJS200/XT1,在国内居领先地位,获国防工办科技一等奖。他发表论文70余篇,著书5本,获奖11项,其中国家级2项。
杨弘远
生物学部学部委员。植物生殖生物学家。1933年9月生。湖南长沙人。1950年武汉大学生物系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现任武汉大学教授,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委员。在植物实验胚胎学与生殖生物学中作出系统而创新的研究成果:在雌性生殖细胞的研究方面,首次揭示了未传粉子房与胚珠培养诱导的水稻助细胞无配子生殖和向日葵卵细胞孤雌生殖现象,从胚胎学上研究了它们的发生与发育规律;用酶法由胚珠中分离出完整的生活胚囊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围绕胚囊的结构与功能问题进行了若干超微结构研究,有重要新发现。在雄性生殖细胞和其它研究方面也有不少研究成果。共发表论文75篇(其中国内外一级刊物上54篇);合作主编英文专著一部;先后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一等、二等奖各一次。
孙家栋
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火箭和卫星总体技术专家。1929年4月生。辽宁复县人。1958年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业学院飞机设计专业毕业,获金质奖章。现任航空航天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战略导弹、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和系统工程的技术领导工作,担任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总体主任设计师,领导完成导弹总体设计;担任多颗人造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总设计师,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和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并领导了多种卫星的研制和发射的技术管理工作,在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上发挥了指导和决策作用,为我国突破第一代战略导弹的总体技术,以及突破第一代人造卫星3大关键技术做出重大贡献。作为我国人造卫星技术的主要开创者之一,为创建和发展我国自己的人造卫星总体技术和卫星工程系统管理技术,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他是两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的主要获奖者之一。近年来,他担任我国第二代主要应用卫星航天工程大系统的总设计师,负责整个工程大系统的技术决策、技术指挥和技术协调。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首批中国院士。(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