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敢字当头——山东活塞厂发迹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6-16
第2版(经济)
专栏:

敢字当头
——山东活塞厂发迹记
本报记者 贾建舟 新华社记者 孙明振
在全国100多家活塞厂中,谁可曾料到一个过去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企业——山东活塞厂坐上了同行业头把交椅,其产量、产值、品种、质量、利税、全员劳动生产率6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6年保持第一!
活塞被称为内燃机、柴油机、蒸汽机、空气压缩机等机械的心脏,这些机械性能的好坏,能耗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活塞的造型、结构和质量。山东活塞厂靠什么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呢?
敢与洋货争高低
1989年中,山东活塞厂与外商签订了一批要求极高的活塞供货合同。对方限期57天拿出样品,3个月后大批量供货。一名外国技术员伸出小拇指轻蔑地说:“中国的机械工业是这个。”
山东活塞厂职工憋了一股子劲,决心为国争光,为中国人争气。为此,他们组织会战。经过27个日日夜夜,30道技术难关一一被攻克,比合同规定提前30天拿出样品,装机试验一次成功。这时,外国技术员改伸大拇指称赞道:“你们的产品是这个!”从此,这家外商与山东活塞厂建立了长期供货关系,产品免检出口。
“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得拿出叫得响的产品来。”山东活塞厂就是靠着敢与洋货比高低的精神,把产品打进了国际市场。东欧某国国家检测中心在他们的产品检验报告上写着:中国制造的活塞完全可以取代日本活塞。GM和FD系列活塞已成为美国通用公司和福特公司首选的配件。
要有争第一的精神
山东活塞厂流行一句口头禅:“干什么工作都要干个第一。”1963年这家企业由小农具转产活塞时,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同行业中倒数第一。1979年刚一摘掉落后帽子,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国内外经验,吸收消化先进技术,使全厂技术装备水平一举跨越20年,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如今,山东活塞厂产品综合质量达到了国际水平,其中30种产品达到国际80年代末水平,15种产品替代进口,4种产品分别赶上日本、英国、美国、德国四大世界名牌质量水平。中国船舶总公司使用的大型船用组合活塞,过去一直由德国马勒公司进口,每只要花5000元。为实现国内生产,船舶总公司召集全国20多家活塞厂商讨办法。许多厂家望而却步,山东活塞厂却知难而进。他们经过5个月奋战,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他们研制生产出来的活塞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而打破了外国产品垄断中国大型船用活塞市场的一统天下,而且每只活塞比进口的节约2000元。
好大的气魄!前来洽谈生意的一位美国商人告诉记者,看了厂子的设备和产品,再看看职工的志气和劲头,实现“第一”的目标有门。
高素质与精装备
山东活塞厂之所以能在市场大舞台上表演一幕又一幕的拿手戏,关键在于他们有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目前,工程技术人员已占到职工总数的15%,其中既有省地两级的拔尖人才,也有闻名全国的技术权威,工人中还有40多名技术高超的技师。一线工人全部按工序进行了严格培训和考核上岗,成了企业界少有的精锐之师。
早在1983年,这家工厂在全国同行业率先引进4套专用关键设备,此后又从日本、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购来20多台高精尖检测设备,建起了国内最高水平的活塞计量检测中心,从而有效地加快了技术进步的步伐。
随着机械的更新换代,活塞的生产技术日趋复杂。山东活塞厂通过引进吸收创新,研制出了具有日本特点、英国诀窍、中国特色的活塞铸造机,并开发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17种活塞专用加工设备,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震惊。以前的活塞是圆柱体,但节能机械所需的活塞却是中凸变椭圆的,直到1985年我国还不会制造。而山东活塞厂运用立体仿形加工技术,研制出特别的加工设备,于1986年第一个在国内攻克了这一难题。近几年来,随着这类活塞的需求量和品种骤增,山东活塞厂又组织新的技术攻关,研制出更高性能的立体仿形机床,所制造的仿形关键部件的使用寿命比进口件高出25倍,很快形成了大批量的生产能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