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抓好地方工业发展县级经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24
第5版(理论)
专栏:

抓好地方工业
发展县级经济
中共安徽省绩溪县委书记 何成国
李鹏总理在中央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要把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和提高企业效益的问题,提到突出的位置上来。国营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这就说明,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是我国当前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现代化建设长远发展的需要。
当前,从我县情况来说,除了抓好农业这个基础之外,主要应抓好县级地方中小型企业,提高企业效益,增加县级财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打破了集中的统得过死的管理体制,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发展多种经营,农村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农村经济成倍增长。农村改革的发展,推动了地方国营企业的相继建立和发展。我县原有的地方工业基础薄弱,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不到一半,县级财政收入占工农业总产值不到百分之十,这就大大制约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那末,怎样发展地方工业,增加县级财力呢?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加快发展地方工业,既要学习和借鉴外地经验,又不能照搬别地的经验,必须走自己的路,从当地现有资源和工业基础实际出发。我县资源比较多,除了丰富的林业、茶叶、矿产资源外,蚕丝生产是我县的传统产品,历史悠久,有一定的优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蚕桑生产有很大发展,每年产茧万担以上,有一定的缫丝工业原料;丝绸工业有一定的基础,五十年代中期创办了缫丝厂,到七十年代末已发展到一千多名职工,年产能力二百吨的生产规模,产品出口占全省将近一半。随着缫丝的发展,到八十年代初,发展了以织绸为主要产品的企业,现已具备了养蚕、制种、缫丝、织绸等系列的生产基础。如何充分利用这个基础发挥其优势?我们研究确定,以发展蚕丝生产“一条龙”为突破口,走内涵技术改造之路,重点发展丝织工业,并采取贴息贷款扶持等政策措施大力发展蚕桑生产。十年来,县财政共贴息贷款七百五十万元,建立了三万多亩蚕桑的丝绸工业原料基地;同时,增加丝绸企业技术改造投入,一方面扩大缫丝、织绸企业生产规模,一方面,克服资金、技术缺乏等主要困难,利用改造过去建设的三线厂,新建织绸印染企业,使全县形成养蚕、制种、缫丝、织绸、印染“一条龙”丝绸工业生产体系。目前,我县缫丝、织绸印染两个厂已发展为中型企业,大大推进了丝绸印染工业的发展,效益显著提高,全县丝绸工业上缴县财政利税占全县财政收入百分之三十三点四,成为全县一大经济支柱,成为全省丝绸出口重点基地之一。为巩固和发展已建立的工业基础,我们还积极推广新工艺、新技术,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功夫,争取丝绸服装及较多中小型丝绸礼品织物早日打入国际市场。
我县机械行业的潜力很大,前几年小三线移交下来二十多个企业大都是机械工业,这是一项亟待开发利用的财富。近年来,我们主要抓住开发利用这两个环节,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加快开发机械一条龙生产,现已初步形成以链条、齿轮、汽车修理等为主的机械行业生产规模。
这些年来,由于我们在抓国营中小型企业中,坚持走内涵改造的路子,没有上什么新项目,增加多少新设备,全县四十六个中小型企业,除一两个略有亏损外,经济效益都较好,产值和税利都有较大增长。到一九九○年底,我县工业产值是农业产值的二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