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我国气象国际合作进入新阶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24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国气象国际合作进入新阶段
国家气象局局长 邹竞蒙
1972年2月24日世界气象组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至今已20周年。20年来,我国气象部门根据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改革开放的方针,积极参与国际气象合作,增进了各国的友谊,使我国气象工业在国际气象界的影响不断扩大;国际气象合作也促进和加速了我国气象现代化的建设。
70年代初,在毛主席、周总理的直接关怀和批准下,气象部门成为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第一个被批准参加联合国专门机构活动的部门。20年来,我国对世界气象组织的活动一贯采取积极合作的态度,参与的活动由开始的世界天气监视网和全球大气研究试验逐步扩展到科研发展计划、世界气候计划、气象应用计划、水文和水资源计划、区域计划、教育和培训计划,以及技术合作计划。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方针的实施,使我国气象部门的国际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国际气象事务中,我国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合理要求和正义主张,特别强调世界气象组织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逐步缩小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具体气象事务上,采取既注意现代化气象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又考虑和照顾广大发展中国家气象工作的现状和要求,主张通过相互尊重,民主协商、求同存异,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予以解决。这受到众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好评。我作为世界气象组织中国常任代表,在1983年第9次世界气象大会上当选为第二副主席,以后又在1987年、1991年的第十次、第十一次大会上当选和连任世界气象组织主席。我国在世界气象事务中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0年来,我国气象部门与国际气象界的交往和合作正在不断扩大和深入。中国气象专家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的学术报告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许多专家相继担任国际学术讨论会的组织委员会成员或会议主席。特别是进入了80年代以来,我国气象工作坚持改革开放,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积极开拓气象服务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初步建成了比较完整的气象业务、科研、教育、服务和管理体系。我国国家气象中心已成为世界天气监视网主干网上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具有收集、处理和分发全球气象情报和产品能力的区域电讯枢纽和区域专业气象中心;我国参加全球气象资料交换的资料质量及时效在历年世界气象组织监测中均名列前茅。引进气象卫星技术推动了我国卫星气象资料的广泛应用。我国自行研制的风云一号试验气象卫星的发射,又使我国卫星气象中心成为全球具有较高自动化收集、处理卫星气象资料为数不多的中心之一,我国的气象业务和服务工作的成绩、科学研究水平和业务管理经验已为国际气象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注目。与此同时,我国生产的气象仪器装备已援助亚非拉40多个发展中国家。至今已有80多个国家的气象局局长及高级官员来华访问、考察我国的气象工作,交流经验。这些双边活动加强了与各国的技术合作。近年来我国对外进行的技术转让和技术输出也已受到国际气象界的好评和欢迎。
20年来,积极参与世界气象组织的国际合作促进了我国气象现代化的发展。我们利用世界气象组织进行国际合作的有利条件,加强与各国,特别是与先进国家气象部门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从而加快了我国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例如引进高速数据传输技术及泰勒斯N卫星接收系统,开发现代化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都为发展和建设我国自己的系统缩短了时间。这些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在各项气象服务工作中取得的巨大成效已越来越被各级政府及广大公众所公认。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我国气象事业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
在大气的运动不受国界限制,气象事业的发展需要国际合作。我国在国际气象界的影响和地位正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而不断提高。今后,我们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气象事业发展道路的同时,还要坚定不移地进一步加强与世界气象组织各会员之间的技术合作和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各项国际气象计划和活动,在世界气象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国际气象合作事业的发展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