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民族艺术的瑰丽画卷——五十六个民族文艺工作者表演《九州奇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24
第4版(要闻)
专栏:中国艺术节

民族艺术的瑰丽画卷
——五十六个民族文艺工作者表演《九州奇葩》
本报记者易凯王标
五十六个民族文艺工作者表演的大型歌舞《九州奇葩》,是第三届中国艺术节舞台上绽开的一朵最绚丽多姿的鲜花。
踏入云南体育馆,仿佛步入了东方艺术神圣的殿堂。这五十六个节目,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一个精致的缩影,是民族艺术蓬勃发展的一幅形象的图画。这个不足一百平方米的舞台,浓缩了神州大地千般色彩、万种风韵。
维吾尔族的《神秘土地的爱》是“奇葩”第一枝。二十名男女演员将他们对雪山、草原的深深的眷恋,融进了“十二木卡姆”奔放热烈的节奏之中;清脆悦耳的木勺声,传达了他们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藏族歌手的弹唱《我的心比雪山洁白》,悠长而舒缓,令人遐想不已。朝鲜族姑娘翩然而至,舞姿典雅细腻,有如白鹤亮翅,柳丝拂水。蒙古族小伙的舞姿慓悍豪迈,一路策马疾行,间或腾空悬停,凝眸远望,活现出游牧生活的旷达情趣。基诺族演员敲响竹筒,发出高亢的呼喊,仿佛是深山旷谷中的回声。苗族人跳得洒脱奔放,披挂全身的银饰哗哗作响,是那样悦耳动听。
在《九州奇葩》中,有不少节目构思精巧,想象丰富。布依族的《饰韵》是一曲少女的春梦,那丈余长缀满白色亮点的蓝头巾,在姑娘们别致的舞姿中,层层盘在头上,宛如将满天的星斗戴在头上。畲族的《行嫁》中的新娘,脚踏米筛,在众人欢闹嬉戏中步入洞房,那大筛小筛盛满了幸福和欢乐。独龙族姑娘当堂织出百尺毛毯,不用裁剪便化出了劳动装、生活装、猎装、祭祀装、节日装等八种服饰。仡佬族小伙背上的高架,能背丰收的硕果,也能背心爱的情人。壮族演员手中的扁担,时而是高速飞旋的风车,时而是踽踽而行的石磨,时而是收割作物的镰刀……生活、风俗、民情成为各民族艺术创作永不枯竭的泉源。
演出中,有不少演员带来了他们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节目。纳西族的《东巴舞》,再现了一千五百年前《东巴经书》中记载的“蹉模”舞谱的古风,在组队、排列、舞蹈动作上都借鉴了闻名世界的东巴文象形文字,古色古香,极富色彩。《侗族大歌》完全保留了原始的风貌,那天然的多声部的歌唱,具有东方交响的神韵。
携来万泉河边的椰风海韵,送来敦煌阳关的民情风俗,带来青藏高原人世世代代的祈望……《九州奇葩》将五十六个民族的心紧紧相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