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一部展现历史画卷的珍贵文献——为马克思《历史学笔记(19世纪80年代初)》中译本的问世而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24
第5版(理论)
专栏:

一部展现历史画卷的珍贵文献
——为马克思《历史学笔记(19世纪80年代初)》中译本的问世而作
邢贲思
马克思《历史学笔记(19世纪80年代初)》一书的出版,是思想理论战线上的一件大事。在中央决定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今天,学习、研究马克思的这一重要著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建议各级领导干部、宣传干部都来读一读这本书,也建议各级党校加强对这一著作的学习研究,开展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教育。
一、学习、掌握马克思研究历史和经济的科学观点和辩证方法。
马克思的这本历史学读书笔记,写于19世纪80年代初,在马克思逝世前一年完成,很可能就是马克思的最后一本手稿。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的学者都知道,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初步奠定了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后,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对经济发展变迁的深入研究。19世纪70年代是马克思研究经济发展变迁最为繁忙也是成果最多的年代:他忙于再版《资本论》第一卷(第一卷第二版于1873年初出版);忙于校订《资本论》法文版(1875年出版);忙于撰写《资本论》第二卷(它的几份手稿是在1877—1878年写的)。而在19世纪80年代初,马克思又立即转入了对历史学的研究,写下了这部共分四卷、译成中文有180多万字的巨幅读书笔记,把一生的最后岁月献给了对社会历史规律的研究和阐发。马克思是从研究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出发,进入对经济发展变迁的研究,最后又从对经济发展变迁的研究复归到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中去,完成了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这一螺旋式上升过程恰好证明:唯物史观始终是马克思研究经济的前提、出发点和归宿,而经济研究又为唯物史观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充实了唯物史观的内容。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无疑应该继承马克思的这种观点和方法。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变迁发展的时代,在研究经济的时候,不应忘记唯物史观的指导,不应忘记要开展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教育,从而使经济研究为历史规律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历史学笔记(19世纪80年代初)》中译本的问世是十分及时、十分必要的。
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路线。
马克思有机交融地研究历史和研究经济的逻辑,科学地反映了事物本身发展的逻辑:经济作为整个社会的一部分,受着历史规律的支配和历史条件(诸如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等)的制约。而经济发展又是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两者本来是有机交融在一起的。今天,可以告慰马克思在天之灵的是,邓小平同志倡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路线贯彻和体现了上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
唯物史观始终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推动力量。由唯物史观这一根本原理出发,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应该领导人民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只有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社会历史的各个方面才能最终得到完善和发展。我们党建国后经历了几番风雨、几番曲折,才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才取得了今天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提示我们,从唯物史观出发,共产党人必须立足于经济建设这个基础之上,失却这一点,就失却了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根本。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经济的发展又受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帝国主义列强已经把世界市场瓜分完毕的情况下,中国要富强,就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做帝国主义的附庸,也不能固步自封,维持封建主义的传统和体制。正是在祖国面临存亡绝续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断地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自我完善和自我更新。今天,我们又面临着新的历史考验。为了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得以顺利进行,保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受干扰,我们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所以,党中央制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统一,我们也应该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经济学的统一中进一步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路线。需要着重指出的是,马克思《历史学笔记》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指导。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抽象法对经济状态作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解剖,而在《历史学笔记(19世纪80年代初)》中,马克思除评述了商品经济在历史上的发展及其作用外,也把注意的重点放在世界各国特别是欧洲各国的政治、法律发展状况,包括民族问题、宗教战争、农民起义问题及其他社会因素对经济的性质与发展方向所产生的制约作用上。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他在这部《历史学笔记》中,特别注意为“消除资本即资产阶级的灾难,为消除因来自封建国家而带有封建痕迹的君主制所进行的斗争。”(见《历史学笔记(19世纪80年代初)》第三本笔记)这种历史观点和方法对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路线必将产生深刻的指导意义。
三、在广大群众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教育,把改革开放推向深入。
马克思这种研究历史和研究经济相统一的观点和方法,依我看,在反映事物客观逻辑的同时也反映着人们一般的思维逻辑。推动人们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最终动因是人们的经济利益;而人们也会在经济的变迁与发展中,追求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实现更为远大的社会历史目标,并从社会系统论的高度反过来理解经济的变迁和发展。在经历了建国以来发生的各种历史考验后,今天的中国人民已摆脱“左”的束缚,理直气壮地从事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现着自己的经济利益;同时,也在经济的变迁和发展中,思考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的问题。相当一部分人是自发地用抨击时弊甚至发泄不满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愿望的;令人欣慰的是,已有一部分同志,特别是一部分青年开始自觉地在思考这一问题。据说,继“毛泽东热”后,又出现了“马克思热”,许多大学生正在研读马克思著作,思考我们国家发展的历史道路。我认为,这种思考是必要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念不是盲目的,它正是建立在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深刻把握的基础之上的。因而,为了树立人们对于改革开放的信心,有必要系统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教育,从而把改革开放推向深入。
首先,应进行商品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的教育,帮助人们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高度,认识改革开放,理解改革开放;同时,也应该进行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社会主义制度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教育,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念,为社会的文明进步而奋斗。《历史学笔记(19世纪80年代初)》无疑为我们开展这一教育提供了最基本的指导和丰富的资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