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眼光和卓识——《电影历史及理论》读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6-18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眼光和卓识
——《电影历史及理论》读后
红实
作为电影研究工作者,李少白历经数十年的耕耘和劳作,虽然亦颇历风雨坎坷,但终究在自己所钟情的土地上捧出了一批丰赡的果实。且不说五六十年代之交茹苦含辛与人合著的那两卷本《中国电影发展史》,为中国电影史学科创下了一块坚实的基石;即以他新近结集出版的《电影历史及理论》(文化艺术出版社)一书而论,也委实宏富可观,显示出独具的学术价值。
披阅全书,最引起我们兴趣同时又体现着作者深笃用意的,显然是那二十余篇写于新时期的专题论文。这些论文,或是对元电影学的深入思考,或是对具体的电影艺术史学和诗学问题的进一步探究,总之均属基础研究范畴。看得出来,作者之重视并致力于此,其重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和完善电影的学科建设。毋庸讳言,由于我们的电影理论批评长期以来习惯或常常满足于影评和影评的派生物式的写作,因此,不仅整个学科生态不能得到有效的平衡,而且也往往使理论批评在处理与创作实际的关系上显得尴尬。这种学科意识淡薄的后果,便是缺乏从更高的层次上来把握和审视电影现象的气度,缺乏对普遍真理性的追求的热情,反过来也便折损了对创作实际的直接助益作用。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当我们在李少白的文章中不止一次地读到他对电影研究现状的缺失所作的分析,就真切地感到了一种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的“眼光”。尤其是置于篇首的《对电影学科体系的构想》一文,更是体现了作者的深思熟虑。该文的建设性价值,不仅在于深中肯綮地总结了我国电影理论工作的历史教训——诸如决策性失误、无视电影理论的学术价值、以实用性替代真理性、重应用轻基础等等,而且还在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电影学科体系”这样一个重大命题。不仅如此,作者还从有机整体观出发,对电影学科体系应涵括的主要构成内容,作了鸟瞰性考察和界定。这些论述,确能给人以如见津梁的启迪。
自然,作为电影史学家和理论家,李少白最为着意的仍然是史、论研究。阅读本书中份量最重的这部分论文,我们发现作者对中国电影史和电影艺术理论的研究,有了引人注目的新的发现和建树。比如,对中国电影史研究中无法绕开的分期问题,作者已不再囿于早年那部《发展史》中的主要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的定见,而是根据他近年来对电影艺术的多元特性的思考,对历时态的发展进程作了共时态的考察,从而更为准确地把握了中国电影历史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对电影史学界一向忽视的中国20年代无声电影和30年代初有声电影的艺术探索,作者也立足于重新发现历史真价的可贵史识,肯定了二者在中国电影传统之河中的独特贡献和重要意义。同样地,对电影的更带有普遍规律性的但同时又聚讼纷纭的艺术理论问题,诸如电影艺术形式、电影本性、电影民族化、电影与文学的关系、电影的故事性等,作者也提出了一系列富于创见的一家之言。这些新意迭出而又立论有据的文字,既体现了作者不懈的学理求索精神,而且也从特定的侧面反映出新时期以来我国电影学术工作的成果风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