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睡着的山和醒着的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24
第8版(副刊)
专栏:

睡着的山和醒着的河
李瑛
去年春天,我带着三种感情访问了云南,它们是:我对祖国的忠诚和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以及对诗的迷恋。当然,这三种感情在我心中是融而为一的。这已是我第五次访问云南了。
当我们翻过一架大山又一架大山,越过一条江河又一条江河,穿过生长着怪异动植物的树丛和草莽,走过那充满生机的田野,望着红土壤上摇曳的绿油油的禾苗和竹林,闻着山野里散发出的清新的气息,特别是当我们驰过一座座建在高山平坝上的少数民族的村寨和峡谷里一两间独立家屋,望着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无论是老人或孩子,也无论男人或女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许多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已经渗进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却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浑厚、善良和质朴,在那里,到处都在建设新生活,到处都在生长着新的人,他们在历尽苦难终于摆脱贫困之后焕发出的温馨和欢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禁使我想起十年前和十八年前我乘直升机飞往南方边境和骑马深入佤山村寨的情景,那亘古以来便一任风吹雨打的人迹罕至的地方,那座座磅礴得吓人的大山和条条令人目眩的大峡谷,那雨后奔腾咆哮的江河,那充满蛮荒气息和神秘色彩的湛蓝湛蓝的湖水,以及出入在一棵棵蓊蓊郁郁的大青树底下或一簇簇怒长的大夹竹桃、大仙人掌旁的村落里的人们,他们的勤劳俭朴,他们可爱的憨态、特有的服饰、古老的民俗,他们和那些植物苦涩但却坚韧的根,仿佛都一齐深扎在我的心中,而今,已经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这是我一生中最珍贵、最动人的记忆和经历。
从云南返京不久,我又访问了桂林。1949年秋天,我曾和战友们一起在硝烟炮火中匆匆经过那里,之后四十多年来,情牵梦绕,却迄未造访;这是我第一次到那里去。虽然我再已不像当年那样年轻,可是那里神姿仙态的青山,如幻似梦的江水,那里充满特殊魅力的民俗风情,深厚的文化意蕴,那里花木清丽的身姿和雨后大地上散发出的芳香,仍然激起我难以抑制的情感。我相信,我的这种激动心情和深切的感受,是任何人也无法想象的。
桂林的轻盈、奇巧、秀丽、妩媚和云南的粗犷、磅礴、神秘、雄浑,它们在色调神韵、性格和气质上形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
我们祖国的疆土是太辽阔了,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太丰富、太灿烂、太久远了。我所走过的那些地方,那些山,那些河,为我显示出形态神秘的大千世界,并不断向我倾诉欢乐和痛苦。它们把它们的心灵毫无保留地送给了我,它们给予我爱和哲理的阐发,给予我深刻的美学教育和感情陶冶,我根据自己的思考、判断和发现,根据我所获得的不寻常的启示,我用诗记录下我的感受,我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和人的关系、和人生的关系方面进行思考,我希望它们能成为祖国历史和祖国大自然中澄澈的投影。
我希望我的读者不要把这些诗简单地归在时下有些人称谓的“旅游诗”一类的范围之中,我不知道在众多的文学词典和诗歌分类学上对这类诗有没有科学的界定,我也并不怀疑它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只是追求在自然的艺术形象之中或直接或间接地表现我所理解的时代精神,传达我所认识的广泛而尽可能深刻的社会内容、人生哲理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我认为,我当时所获得的种种画意诗情,现实与梦想,在我的精神生活和情感世界里,并不是如空中轻飘的雪花那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东西,它们是有生命有分量的,甚至是凝重的,是可以进入历史的。
今天,在我们祖国日益强大,社会逐渐成熟、茁长,并涌现了不少能够充分表现它的道德、文化、希望和情感的文学的新时期,我把这些诗,作为自己的感情与行动,作为自己在寻找美的精华和人民的联系的内心活动的一部分,作为大自然的启示的一部分记录下来,用以表达我的生活态度、人生理想和对美的寻求。对于生我养我的祖国,对于她给予我的炽烈的爱,对于她的历史、社会和无限美好的前程的信念,我想我应该这样做,我必须这样做。
此刻,窗外夜空中,正闪耀着鞭炮的火光,欢乐的锣鼓震撼着大地,我们的人民又送走一个瑞雪覆盖的冬天,一个新的春天,一个散发着强烈的生命气息,充满巨大欢乐和无限希望的春天到来了。
(本文是作者新近所辑诗集的后记,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