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期待一片熟悉的校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24
第8版(副刊)
专栏:我看新时期中国电影征文

期待一片熟悉的校园
何开琦
我们当老师的,经常要组织学生去观看一些电影。有一次,学生问我:“怎么总没有拍摄我们校园生活的影片?”我先是惊讶,再是愕然,最后无话可说。
是啊,我带学生看过《高山下的花环》,看过《人生》、《焦裕禄》,等等,不一而足。但实在很难看到一部反映校园生活的影片。
不是说从来没有反映校园生活的片子,记得有过什么《春晖》,什么《红衣少女》,什么《女大学生宿舍》,有过……其中也不乏优秀之作,但这都是“昨夜星辰”了,今天有哪一部呢?如果精打细算起来,十年才出这么几部,与我国每年出产上百部的数字相比,那情形不仅是渺小,而且有些可怜。
于是,我们就暗暗思忖。是不是校园里没有艺术,但这不能构成被电影遗忘的原因呀,因为在那些功夫片噱头片走俏的日子里,缺少艺术的粗制滥造之作不胜枚举,为什么就一定把校园弃之不顾呢?我们还想,是不是反映校园生活的片子缺少经济效益,因而没有哪位导演敢冒这个险。但据我所知,这几年来也有些导演为了追求所谓的风格拍出了只能卖出一两个拷贝的影片。如果说校园里没有“主旋律”,那简直是冤哉枉也。可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战线上发生的巨大变化完全能够和其它改革开放的成就相媲美。在校园里也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可以大书特书的故事,校园里也有取之不尽的题材,电视里播放的《托着太阳升起的人》、《绿荫》、《十六岁的花季》等就是电视工作者慧眼识“材”苦心经营的成果。毋庸讳言,在反映校园生活方面,我们的电影落后于电视。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我们希望每年都有一两部校园片子献给那些莘莘学子,让他们开开眼界,让他们“见贤而思齐”,这也不失为辅佐教育的一种手段。
我们期待一片熟悉的校园出现在新银幕上。(作者:广西柳州中学教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