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老外“练摊”在北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6-21
第4版(要闻)
专栏:

老外“练摊”在北京
王一冰
6月5日上午10时,一批又一批的顾客涌到北京市朝阳区东大桥市场内的五洲商品易货贸易厅。一场别开生面的交易正在这里进行。
一台苏式相机递到了一位小伙子的手中,以70元的价格成交了。接着4顶印着外文商标的羊毛毡帽也以每顶8元的价格被一位30岁左右的男青年全部买下。再看那摊主,竟然全是些高鼻子、蓝眼睛的“老外”。
来自乌克兰的伊戈尔,拿着小计算器正忙着跟顾客谈生意。很快,一位喜欢收藏各国纪念币的顾客花5元钱买下3枚乌克兰纪念币。又过了一会儿,伊戈尔剩下的15枚纪念币被另一位顾客以30元人民币的价格买走。这位顾客临走时,伊戈尔还友好地将一枚带有列宁头像的纪念章送给他。
斯坦尼斯拉夫把带来的东西摆了一柜台,有望远镜、钟表、餐具、书包、服装,连脖子上也挂着一台标价200元的“斯尼特”牌老式相机。这会儿,他正拿着一件呢大衣招徕着顾客,并在计算器上按出“150”的字样。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一位外地来客最终用130元将大衣买走。
柜台里站着的还有金发碧眼的俄罗斯姑娘,她们不停地在纸上写着阿拉伯数字,时而微笑,时而摇头。热妮娅今年20岁,她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她说,她是和丈夫、妈妈一起来北京的。她认为北京的服装很漂亮,北京人也很热情。
中午时分,笔者在人群里找到市场管理所所长田锦秈。他介绍说,易货贸易厅自6月1日开业以来,每天交易都很红火。200平方米的交易厅内,最热闹的时候摆摊的老外有100多人。
这些“练摊”的老外大多来自俄罗斯和乌克兰,他们借到中国旅游的机会,随身带些东西来这里出售或交换。仅这天上午,已成交1.5万元,成交商品达千件以上。(附图片)
“老外”与中国顾客讨价还价。
本报记者 陈志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