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三峡上,即将迁徙的小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6-23
第8版(副刊)
专栏:建设之歌散文特写征文

三峡上,即将迁徙的小镇
吴强
茅坪镇坐落在西陵峡的上端。浩浩长江的右侧,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的第一铲将在这里开挖。因此,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眼下便理所当然的成了中外游客云集的地方。来自五湖四海的面孔,带着豪兴将自己崇尚伟大自然的姿态连同这个小镇的风韵,一起收容进相机的镜头,作为最珍贵的纪念。
我是怀着看看这个将要消失的小镇的心情来到这里的。走在颇具规模的街道上朝四下望开去,林林总总的店铺比肩接踵,琳琅满目的商品把这座古老的小镇装点得殷实而富足,与大都市掺着噪音的商行相比,令人耳目一新。
茅坪镇早在1700多年前,叫建平郡,后改为吴城,隋唐时期又名太清,宋朝称白沙市,明朝又衍生出南茅坪和东茅坪的叫法。康熙年间改为建东乡,直至民国年间简洁为茅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正式改为茅坪镇。由此看来,小小的茅坪镇在岁月的沧海桑田之中风风雨雨几易其名,最后终于拥有了一个恰当的名目。
仅仅过了一夜的时间,当我走进茅坪镇的晨辉时,却发现自己原是走进了一个润泽洁净又不失轻盈的世界。阳光与晨风携带着清新洒下来,家庭主妇身上飘着鲜活的色彩,悠然坐于池塘边,将衣服上劳动的汗渍“哧哧”搓入水波之中,然后轻轻一抖……一切,都显得安宁和透明。那个被称为盖世的庞大工程,在不远的将来将会撞开茅坪人的生活,自茅坪的脊梁上突兀而起……
茅坪镇党委办公室主任谭昌尧告诉我,若干年前,茅坪镇还是个穷得叮当响的镇子。通体只有零零星星的几缕炊烟自寂寥的林莽中挤出,街道上一落雨便泥淖密布,人躺在床上就可分辨出街上走过的脚步声是何人踏出的!小孩站在街道的西端撒泡尿就立马流至东端。国家改革开放之后,茅坪人民奋发图强,硬是用双手与肩膀在古老的小镇上支撑起一排排的楼房,兴建了17家骨干企业,年产值逾2000万元。小镇人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为了彻底改变茅坪镇的镇容镇貌,加快镇内开放开发的步伐,自1987年始镇党委书记、镇长在多次组织科技人员因地制宜、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没有国家投资的情况下,动员全镇社会力量,自筹资金,建厂修路,平整土地,尔后又采取最优惠的政策鼓励年轻人去异地学技术、学管理、学经营。学成归来承包企业,开始了一场艰苦奋斗的大规模体系建设。先后兴建了大理石厂、造纸厂及黄金开采等镇办村办产值10万元以上的企业35家。如今,葱绿的密林掩映着隆隆的厂房,轻风吹动着万亩良田,清新的空气朝新建的住宅区吐纳爽畅。
然而,这座崭新的小镇随着三峡大坝工程的兴建,将要消失在江水鼓起的浪涛之中,繁华的往事将永远留在创业者的心中。茅坪镇的1133户、5568人将迁徙他方,重新构筑家园,开闯另一番世界。
大概是贺龙曾在这里闹过革命的缘故,茅坪人民的革命积极性依然闪现着光泽。他们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及早动了手,有的人已在别处开凿了地盘,准备在三峡工程动工之前搬迁。我与一个开商店的大嫂随便聊了起来,聊茅坪镇改革开放后的变化——家中的彩电、洗衣机以及机器船和上大学的儿子。聊的最多的还是三峡工程。大嫂不假思索地说:“只要三峡工程能上马,我们少赚点钱、多吃点苦,心里也是高兴的!”
“告诉你,”谭昌尧说,“就在全国人大通过三峡工程议案的那天,茅坪镇有史以来第一次热闹非凡。街上鼓乐齐鸣,鞭炮作响,简直就像过节一样。当时,许多个体户关店关门纷纷涌向镇政府为三峡工程捐款。有的人甚至拍着胸脯说,凡是地道的茅坪人就应该舍小家,顾大家,决不能因为生意的利弊就拖国家的后腿!”
此话听来是如此的掷地有声,犹如长江浩荡的气魄,柔韧朴实中饱含果决。
随后,谭昌尧向我展开了未来茅坪镇的图纸。噢,将来的茅坪镇是秭归新县城中的一个镇,它将屹立于三峡坝区以外的一川朗色之中。在我惊喜的眼前,这座城中镇仿佛正拥着炊烟缭绕的新村,拥着熟稔金黄的稻穗,拥着纵横交错的街道,拥着彩蝶翩跹的果园,拥着玲珑袖珍的公园,拥着按捺不住的歌舞,拥着茅坪人的憧憬和富裕,奔向开放开发的新天地。我似乎已看到了茅坪人开拓和创造的船帆,自世纪的边缘驶来……(作者单位:宜昌市委宣传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