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提高电视文艺的质量——评邓在军对电视艺术的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6-25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提高电视文艺的质量
——评邓在军对电视艺术的思考
沈悦
新时期以来,电视文艺事业在短时期内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提高。中央电视台著名导演邓在军,从新中国电视事业起步之时,便投身于电视文艺的摸索和创作之中。她的创作历程正与我国电视发展同步,因此,总结和研究邓在军30余年电视文艺的创作成就,也许有益于电视文艺创作水平的提高。
充分发掘电视的潜在功能,提高电视节目的制作水平,是摆在我国电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邓在军致力于电视文艺创作,并将电视文艺节目的水准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瞩目。从1987、1988年度两届反响强烈的《春节联欢晚会》,到规模宏大风格独特的国庆四十周年大型专题节目《我爱你,中国》,以及标志着我国电视播出最高水平的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开、闭幕式的电视转播等等,邓在军对电视这一现代传播媒介进行了综合性创造性的运用。她对电视文艺创作规律的把握和美学思想的传达,在这些成功的节目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电视艺术的创造,在导演主体意识的传达上更加依赖于技术条件的存在。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了解因技术构成而存在的电视特性,而又不局限于现代化技术的制约,找到电视艺术创作的自由空间。邓在军的成就,首先就在于对电视特性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上。
邓在军没有上过电视专业大学,对于她所处的年代来说,电视只意味着摸索和尝试。据不完全统计,在录相机运用于我国电视行业之前,邓在军导演转播的各类节目就多达几百部。实况转播是当时电视节目的主要样式,镜头语言、制作方式和程序、作品表现力的探求,她在转播过程中逐渐熟悉和掌握,由此掀开了电视文艺创作最初的章节。电视转播在邓在军多年的摸索下,已由单纯的传播手段上升到了有条件的再创造的高度。以至于到了第十一届亚运会开、闭幕式的电视转播之后,被亚广联誉为“内容丰富、精确,充满了激情,充满诗意”。亚运会组委会的负责人也曾这样说道:“开幕式的电视转播搞好了,亚运会就成功了一半”。邓在军的艺术实践表明,作为现代传播媒介的电视,传播特性正是其得以飞速发展的根源。把语言、文字、声音、活动音像等诸多传播符号有序地综合运用,展现了大众传播最为广阔的新天地,构成了无比美妙的多维视听空间。由于邓在军把组成电视艺术的诸多因素反复地实践运用,终于能够在娴熟驾驭各技术系统之后,将自身的艺术意识、美学追求融于庞杂的转播工程之中,从而使得亚运会开、闭幕式的电视转播走到了中国电视发展的一个高度。
电视文艺的创作与现代电视技术条件密切相关,电视文艺的节目制作越来越趋向系统化和专业化。邓在军导演在概括自己的价值理想时,提出了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标准。这就要求导演敏锐地把握时代的要求和气息,在形式上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大型专题节目《我爱你,中国》,从内容到形式,都显示出这样的一种美学追求。这台节目的整个制作系统的最终运作结果,就是将邓在军所确立的《我爱你,中国》的主题加以浓缩、精炼和升华,在深厚的主题思想的引导下,去建构节目的框架。这样一个过程也正是形式演化和发展的过程,使节目出现了“将天安门广场作为广阔的舞台,把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故宫作为前后景”的全新形式。由此说明,就复杂的电视文艺制作系统而言,在掌握了体现电视传播特性的技术手段之后,导演自身的审美意识的传达就显得极其重要了。邓在军在1987、1988年两届春节联欢晚会的执导过程中,把“团结、欢乐、奋进”的主题融于节目创作,让每一个节目都在这样的主题范围内去充分显露各自的艺术特色,又将其归结于春节联欢晚会的总体样式的构思中,并且及时地展示电视观众的多渠道反馈,使这两届春节联欢晚会引起了良好的轰动效应,电视文艺的综艺特色和群众性得到了充分的显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