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农业发展的新起点——珠江三角洲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6-26
第2版(经济)
专栏:

农业发展的新起点
——珠江三角洲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调查
国务院研究室调查组
跨入新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当地和国内市场对优质农产品产生了较高的需求;珠江三角洲毗邻港澳市场,发展出口创汇农业需要大量的优质鲜活农产品。在这两种拉力的牵动下,三角洲农业生产跨入高产优质高效新阶段,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转折。其主要标志是:
——蚕桑、木薯、水草、黄红麻等一批低值低效的生产项目基本被淘汰或向外转移。珠江三角洲原是我国四大蚕桑产区之一,1978年时产茧量达43万担,占广东省蚕茧产量的90%左右,目前桑园已基本不见了。
——糖蔗、粮食等一批效益不高的项目的生产减少。长期以来,珠江三角洲一直是我国最重要的糖蔗生产基地之一,但80年代以来,特别是1985年以后甘蔗的种植面积下降。粮食播种面积也出现了下降趋势。1980年东莞、珠海、佛山和番禺的水稻播种面积共464.9万亩,1991年减少到334.2万亩,下降了28.1%。
——塘鱼、水果、蔬菜、花卉、畜禽饲养等大幅度上升。在东莞市、中山市、佛山市和番禺县水果面积由70年代末期的16.4万亩,增加到目前的96万亩,增加4.8倍。
——优质产品比率大幅度提高。优质稻谷,鲈鱼、桂花鱼、鳗鱼,细菜、反季节菜,芒果、荔枝、龙眼等珍稀水果及优质香蕉、柑橙等增加很快;养禽业中的优质禽基本普及,瘦肉型猪的发展也很快。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是整个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反过来,又为农业及整个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1)由于适应了市场需求,虽然增长速度不低,但基本没有卖难问题。(2)大大缓解了农业比较利益偏低的矛盾,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东莞市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85年,每亩耕地产值由146元增至500元,人均年纯收入由130元增至746元,上了一个台阶;1985年农业走高产优质高效路子,到1991年,每亩产值增至1100元,人均年纯收入增至1459元,又上了一个台阶。(3)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使农业的发展产生了内在的活力。改革开放以来,尽管珠江三角洲非农产业迅猛发展,但荒地、荒水、荒山开发利用很快,农业不但没有萎缩,而且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4)增强了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促进了出口创汇。
“放开”是必由之路
珠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实践表明,实行放开经营,把农副产品推向市场,是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必由之路。
1982年广东省率先放开水产品市场后,水产品生产迅速发展,不但养殖面积、产量增加很快,而且质量也很快提高。继水产品市场放开以后,广东省又先后放开了猪肉、禽蛋市场和蔬菜市场。随之而来的是这些产品的产量增加、质量优化,向高产优质高效发展。以广州市为例,1990年与1984年相比蔬菜的有效上市量增长1倍,家禽增长1.5倍,猪肉增长40%,禽蛋增长70%,牛奶增长50%,水果增长2倍。各种产品不仅数量增长,而且质量明显提高。如上市蔬菜的可食率从40—50%,上升到90%,细菜和粗菜的比例从2∶8变为8∶2。
农副产品放开哪项,哪项就按照商品市场发展的需要走向优质化,而优质化本身又带来生产效益的大幅度提高。那些管得死、放不开的产品,越管就越是难以实现优质化、高效化。
今年,广东省经国务院批准,取消粮食定购,全面放开粮食市场。这一决定,受到普遍热烈欢迎。农民们说,这是继土地改革、家庭承包之后,第三次生产力大解放。农民纷纷放弃种植低质稻,改种优质稻。全省早稻优质水稻播种面积今年一下子增加了一倍多。据一些市、县农业部门预测,今年晚稻优质品种的比例将大幅度上升。
推广良种是关键环节
珠江三角洲各类农副产品经营的大胆放开,使高产优质的产品能取得较好的效益,从而在农民中形成了自发追求新品种的基本动力,掀起了继联产承包后第二次农村技术热,大大带动了优良品种的引进繁育和先进技术的推广。1985年以来,佛山市在畜禽、水产、水果、蔬菜、花卉、水稻等方面共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260个,使全市农产品质量大大提高,鸡、鸭、鹅的生产已经实现良种化。很多优良种苗刚刚繁育出来,就被农民订购了。
在良种引进繁育、新技术推广的具体方式上,他们大胆突破传统农业科技体制,较多地采用了办良种引进公司,良种繁育、示范、推广基地,通过企业化经营的方式来推动新品种新技术应用。这样,调动了农业科技部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各类企业及个体农户等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农业科技迅速推广。珠海市以场(农场、示范场等)带所(科研所),以所办场,把基地、示范场的经营与农业科研、推广结合起来,又通过基地、示范场的经营使农业科技的发展充满活力。
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不仅要取得一定数量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高效商品,而且要求产品规格划一,加工适应消费者需要,流通周转快。因此,珠江三角洲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过程中,把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相互结合起来,建立和发展了多种形式的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体制。
第一种形式是与政府行政部门转化职能相结合,以专业公司为龙头的贸工农一体化组织。这种形式是将过去市、县的一部分行政(事业)机构从行政管理中分离出来,形成企业化的农业专业公司,既经营优质高效示范基地,又为广大农户提供服务,把专业生产的产供销统一起来。如顺德县把农业、畜牧、水产等几个局合在一起,成立农委,只留下55人,承担了原来几个局的管理职能,分解出200多人,到农业、畜牧、水产等发展公司和其他经济实体工作,年产值达4亿元,成为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第二种是以各类国营、集体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贸工农一体化组织。第三种是以个体农户或农民联合体为龙头的贸工农一体化组织。如东莞市农民叶钦海,从事香蕉收购贩运,香蕉生产技术研究,还办了香蕉试管苗生产工厂,向农民提供香蕉苗、种植技术指导、收购香蕉的服务,其范围不仅涉及到东莞市大量的农户,而且还延伸到外市县。
珠江三角洲的实践表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现代化的商品农业,必须走贸工农一体化的路子。而搞贸工农一体化关键要建好龙头。在这方面,要打破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界限,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不论是政府的专业部门,还是各种公司、企业或者个体农民,谁有能力有条件牵头,就允许谁牵头,就支持谁牵头。要因地制宜鼓励多种形式,不能有固定的模式。要坚持怎样有利于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就怎样干的原则。
发展区域分工 培育统一市场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将使各地充分发挥本地的特点,发展自己的优势产品,那些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生产可能会下降,而那些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生产将会大幅度地增加。这就要求建立和发展区域之间的合理分工。
珠江三角洲在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中,蚕桑等被淘汰,粮蔗等下降,而适宜于其亚热带气候的水果、水产养殖、蔬菜、花卉的生产却大幅度上升。珠江三角洲的蚕桑虽被淘汰,但广东蚕桑生产并没有下降,而是转移到粤北、粤中和粤西,在这些地区农民种桑养蚕已成为致富的重要途径。珠江三角洲粮食产量下降,使大量的赣米、湘米流入,又会刺激江西、湖南优质粮生产的发展。
只要打破地区间的相互封锁,建立和发展全国性的统一大市场,地区间各种农副产品的余缺就能够得到合理的调剂。以粮食为例,深圳市每年15—20万吨大米来自外地,在1988年以前主要按国家计划从产粮省挂钩调粮,但在粮食紧张时产粮省不愿调出,调入时常发生困难。近两年粮食放开以后,外地粮食纷纷流入深圳,很多产粮省为了占领深圳粮食市场,在深圳设立了有关粮食贸易公司,而且去深圳的粮食必须是优质才能占领市场。
关键是要放开市场,放开价格。放开不仅可以解决缺粮区的吃粮问题,而且可以为粮食主产区开拓市场,促进粮食向优质化发展,提高粮农的收益,从而在新的基础上增加粮食生产。过去人们常担心的一个问题是放开以后,粮食少了怎么办。事实上,只要国家加强对商品粮主产区的扶持,中央和地方掌握一定数量的储备粮,积极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充分利用粮食进出口的主动权,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机制,就可以保持粮食生产与供给的稳定增长,保持市场的稳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