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改革劳动制度提高经济效益——关于北京第四制药厂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6-26
第5版(理论)
专栏: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纵横谈

改革劳动制度提高经济效益
——关于北京第四制药厂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调查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国情调查工作委员会国营经济调研部
北京第四制药厂共有职工926人,四个车间,两个分厂。改革以来,该厂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较早地开始了走向市场的转变。1986、1987、1988年这三年是第四制药厂的黄金年代,经济效益迅速增长,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其中1988年一年就创利税1300多万,他们生产的北京蜂王精销售遍及海内外,盛名远扬。但自1989年开始,药品市场出现疲软,该厂的产品也发生积压,企业经营开始滑坡,1990年跌入谷底。1991年以来,第四制药厂重振旗鼓,努力开拓市场,开发新产品,并在这一过程中加快劳动制度改革的步伐,企业又起死回生,当年实现利润470多万。
回顾企业这段起死回生的历程,北京第四制药厂总结他们的经验是:一头抓市场开发,一头抓产品开发,在两个开发中逐步改革劳动制度,使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有重点、有层次地稳步推向前进,与社会市场机制的发育相衔接,与企业职工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相衔接。
在开拓市场过程中进行劳动制度改革
第四制药厂认为,只有在产品在市场上适销对路的前提下进行劳动制度的改革,工人干劲才会越高,经济效益才会越好;否则劳动制度改革把工人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经济效益不好,不仅兑现不了劳动合同制,而且会严重挫伤工人的积极性,使劳动制度改革的成果付之东流。因此,他们首先瞄准市场,在开拓市场上狠下功夫。
1990年,北京第四制药厂效益跌入谷底后,他们让原来主管生产的副厂长开始主管销售。由于销售对生产的作用他有着深切体会,因此,他狠抓新产品的市场开发,努力提高市场的占有率。为此,他们在提高推销员素质,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推销员队伍上狠下功夫。厂部规定,要在全厂选调能力最强、素质最高的人搞推销工作,不论从厂里哪个部门抽调推销员,一律得开绿灯。几十人的推销员队伍建立后,厂领导亲自抓培训,每月雷打不动地安排一两天时间给推销员上课,除普及推销业务知识外,也普及药品知识,使推销员眼中有产品,心中有市场。
为了提高销售收入,该厂把劳动制度改革的第一刀“砍”在推销员队伍上,首先在销售科实行优化组合。对完成销售任务好的人员给予重奖,对完成任务不好的人员给予惩罚以至“请”出销售队伍,让出位子让能干的人来干。1990年以来,有几个推销员因完不成销售任务被“请”出了销售科,使得每个推销员有压力,有动力,焕发了积极性。1991年市场疲软并未完全过去,但由于该厂推销员的积极努力,他们的产品有了销路。用第四制药厂职工的话来说,四厂起死回生,推销员立了头功。
在进行产品推销活动中,他们也遇到了我国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造成的困难。但他们认为,我国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需要各企业一起动手,把它推向完善。如果每个企业都能眼睛盯着市场看,重点抓销售,抵制各种不健康的因素,就能使我国的市场机制早日得到完善。
在开发新产品过程中改革劳动制度
如果在市场打开以后不进行新产品开发,职工干劲越大,生产出的老产品越多,库存积压的可能性也越大,职工的积极性也会因此而遭挫伤。因此,该厂把开发新产品与开拓市场视为同等重要的事,齐头并进地来抓。
在抓销售队伍建设的同时,第四制药厂适应市场需要,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在开发新产品上狠下功夫。他们压缩积压产品的生产,瞄准药品生产的新动向,努力研制新产品。他们研制的茵栀黄注射液是高科技产品,对治疗肝炎有较好疗效。1992年武汉肝炎流行,由于产品开发及时,一下子在武汉销售很多,打开了第四制药厂销售的新局面。
为了调动科技队伍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第四制药厂把劳动制度改革的第二刀“砍”在了科技队伍身上。今年,他们让科技人员单独成立北京医药保健品技术开发公司,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把他们推向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中去。科技人员如创造不了效益,就会在这个自负盈亏的公司中站不住脚,被淘汰;若创造出较好的效益,则在分配等政策上向科技人员倾斜。这一做法大大推动了科技人员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
为了更及时地了解市场,适应市场需求,他们把市场销售与新产品开发在人员配备上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例如,让开发某一新产品的科技人员直接兼搞一些新产品的经营销售,由于他直接掌握该产品的专业知识,推销时说服力也就强,市场的信息反馈也快,会推动科技人员进一步改进产品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取得较好的效果。
销售队伍和科技队伍的劳动制度改革,为全厂的劳动制度改革做出了表率,走出了路子,也使企业在供产销方面理顺了关系和机制,为全面进行劳动制度改革创造了条件。今年他们将进一步迈出全员劳动合同制的步伐,但仍然要有重点、有步骤积极稳妥地进行。重要的是为安置富余人员积极创造条件。首先要在干部中进行优化组合,为工人做出样子。其次是在分配上要对一线职工倾斜,对科技人员倾斜,努力使这方面的改革切实可行,进展顺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