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巧调整 深加工 牵龙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6-27
第2版(经济)
专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笔谈

巧调整 深加工 牵龙头
崔光祖
山西运城地区是个纯农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盛产粮棉,历史上算是一个比较富庶的地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的温饱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但经济收入却不像工矿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那样增长较快,农民人均收入和人均有效财力都相对少于全省其它地市。为了探索农区经济发展的新路子,近一两年来,地委、行署引导农民打破传统的农业生产格局,合理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在农副产品加工增值上作文章,初步迈开了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转化的步子。概括起来就叫做:巧调整、深加工、牵龙头。
“巧调整”,就是跳出单一抓粮棉的圈子,跳出只求产量,不求质量、不求效益的圈子,形成粮、棉、烟、鱼、果、菜、林、牧总体开发、协调发展、高产优质、效益互补的新格局,让土地生发新的效益。我区目前实施的“32111”农业总体开发工程,就是一个宏观调整的重大部署。其主要内容是:300万亩小麦高产“雄风”计划田,200万亩高效益农田(其中100万亩优质苹果、100万亩间作套种),100万亩旱地小麦稳产高产田,100万亩吨粮田,100万亩棉花双百斤开发田。从初步实施的情况来看,已在四个方面体现出新的效益:一是优化结构效益。位于中条山区的平陆县,把优质苹果开发面积由5万亩扩大到16万亩,去年总收入4600万元,人均增收180元。二是高投入高产出效益。汾河、涑水河一带的农民,通过增加土地投入改变农业生产条件,推广多熟制立体种植,出现了一大批亩产吨粮、亩收超千元的高产典型。三是科技驱动效益。今年150万亩小麦高产“雄风”计划田,由于一次性普及了“鲁麦14号”高产良种,加之良种良法配套,在历史罕见的大旱之年,仍比上年显著增产,亩产一般都在400公斤左右。四是规模开发效益。新绛县过去蔬菜价格比山东一些菜区便宜得多,但内蒙古等地的菜商却穿过新绛,远上山东去贩运。原因就是新绛的蔬菜生产量小,没有知名度,菜商不知道。去年全县集中开发蔬菜3万亩,并建起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引来七、八个省市的菜商,所产蔬菜90%销到了省外。
“深加工”,就是跳出“粮食卖颗、棉花卖朵、苹果卖个”的圈子,变原始产品为精、细、尖商品,走加工增值的路子。为此,我们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上,把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高起点、多样化的乡镇企业摆在重要的位置。具体措施是“4321”,也就是人才靠四条渠道,抓好职业教育,用好农村能人,动员机关干部下基层帮办、领办、创办乡镇企业,聘请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技术靠三个途径,引进最新成果,购买现成专利,重奖发明创造者;资金靠两种来源,群众入股,引进外资;办法靠一个活动,就是在全区大力开展一县一业、一乡一村一品的群众性活动,县县乡乡村村都能拿出自己的拳头产品,形成自己的规模效益。去今两年,按照这样的路子,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些不同特点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像临猗县的面食品、绛县的山楂、新绛县的蔬菜、平陆县的苹果、稷山县的板枣等,正在向系列化、深层次、高质量发展,不少产品已占领了国内外市场。
“牵龙头”,就是以建创“小康村”活动为载体,容纳“巧调整”和“深加工”的实际内容,组织广大农民扎扎实实地向“小康”目标迈进。地委、行署制定了《关于全区农村达小康的实施意见》,从县到村都按照小康村的总体发展思路和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分步实施的规划和落实措施。
(作者为中共山西运城地委书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