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请君入“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25
第8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请君入“库”
何微
如今40多岁的人大概不曾读过《三字经》、《千字文》、《神童诗》、《改良女儿经》……五六十岁的也未必读过,因为即使在那时,也只有私塾里才教授这些,而小学校(不管公立或私立)则用的是教育当局审订的“国文”。初小课本里,有“吹箫打鼓,老鼠娶妇”,“方者糕、圆者饼,有角者名粽子,如耳者名馄饨”等课文,有图有文,儿童读来极感兴趣;高小课本里收有《苛政猛于虎》、《病梅馆记》等,就显得严肃多了。这些都是当时商务印书馆的饱学之士编的。我至今回忆起来,还很感谢那些穿着布衫、戴着眼镜、敬业乐道的先生们。这也许是像我这样的同龄人较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最不孝,斩先脉,夫无嗣,劝娶妾,继宗祀,最为切”等思想的原因之一。
去年我在合肥包公祠看到墓道壁上画的二十四孝图,曾经发过一段议论,认为这是“借包老爷之尸还‘国粹’之魂”;又危言:“如果重版鲁迅先生童年时读过的《二十四孝图》,编演二十四孝电视连续剧,甚至课堂上宣讲这二十四个故事……大概也都是一律许可的;要不,包老爷也未便垄断宣扬‘国粹’的权利,只准你老爷放火,不准俺百姓点灯啊!”
不料,话音未落,就拜读了《蒙学十篇》,原来它是1990年10月出版的,我买到的已是第三次印刷的书了。更不料,新年伊始,《蒙学图文宝库》又即将问世。这宝库“宝”在何处呢?据介绍,它“以图为主,图文并茂”,具有“内容言简意赅,知识面广,富于哲理”,“文体工整押韵,琅琅上口,易学易记”等优点,又有“古典文学专家加以评注,以便读者区别精华与糟粕”,所以它是“青少年的重要参考读物,也是馈送亲友的理想赠品”。这“宝库”共15册,的确收罗宏富,综合性的《三字经》、《千字文》。专讲伦理道德的《小儿语》、《弟子规》、《名贤集》、《增广贤文》,鼓吹读书做官的《神童诗》,专门为女子编写的《改良女儿经》、《阖训千字文》,以及《朱柏庐治家格言》、《二十四孝》等,一应俱全,套装趸售,比起一本一本地到摊上零买便利多了。
这“宝库”的出版,真有点愧煞我们的儿童教育工作者,他们四十多年来竟没有编出一套儿童启蒙读物,甚至没想到去挖掘老祖宗留下来的“宝库”,倒要有劳当今的儿童教育家一面指点“宝文”,一面逐句解释:“各行各业都属于下等,只有读书最为高贵”,“把祖先的血脉斩断了,是最大的不孝。丈夫没儿子,要劝他娶小老婆。生子传宗接代,最为要紧”等等。另外,作为儿童、青少年和家长,只花40多元就入了“宝库”,捧回了如此“重要的参考读物”,还不应该欢呼雀跃吗?
不过,事情也有不尽圆满的地方。“宝库”毕竟不等于遍地金玉玛瑙、珍珠翡翠。为此,编者在对十五座“宝库”谀颂之余,又写上了“本书评注对文中宣扬封建纲常伦理的内容,如‘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等进行了批判,以便读者甄别赏析”云云。可是这道防线也很薄弱,小儿女读书哪管得许多,作父母的既要补课又要批判,难免力不从心。设若一旦防范不严,作女儿的食古不化以至走火入魔,竟要妈妈劝爸爸“最为切”一下子,岂不大煞风景,这“蒙学”与“蒙(mēng)学”也就太难“甄别”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