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着力表现创造过程的辉煌——读《深圳的斯芬克思之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7-02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着力表现创造过程的辉煌
——读《深圳的斯芬克思之谜》
杨黎光
促使我对深圳更为深刻了解的,是面前的这本获奖作品——《深圳的斯芬克思之谜》。启发我对这部政论性报告文学主旨的更深领会,是这本书的总策划的一句话:深圳十年建设历史,初步证明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救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生于贫穷,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产党人为谋求人民的富裕幸福,做出过漫长的努力乃至巨大的牺牲。可是,贫穷的阴影仍未摆脱。直至邓小平同志设计出改革开放的蓝图,一群共产党人在南中国这块土地上,才创造出了社会主义不等于贫困的现实。
是奇迹,必然充满着“谜”。几位作家以深圳人的勇气和魄力,以敏锐的目光和雄辩的政论,抓住深圳十年经济建设的主纲,纵观深圳十年发展的历程,塑造出了一大批敢为天下先、顶着压力和误解而艰苦搏击的深圳人,展现了深圳在社会主义历史上前无古人的改革尝试,并由此而创造出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的现代物质文明。
近些年来,报告文学的创作十分活跃,作品颇丰,但像《深圳的斯芬克思之谜》这样充满哲学思考,宏观上俯瞰,微观上剖析,全景式地展现深圳十年改革成就的长篇报告文学力作还不多见。《深圳的斯芬克思之谜》不仅是总结深圳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同时也是向人们提供了认识和研究深圳及深圳人的力作。
古希腊的索福克斯曾说过,出自内心的也能进入内心。鲁迅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总是血。从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出作家对它所倾注的心血和情感。这一类报告文学对于作家来说是需要勇气去写的,敢于把严酷的历史现实和生存状况近距离的展现给读者,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直接去表现一个当代的宏大主题:社会主义的出路问题。我们不得不十分敬佩作家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社会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从美学价值上分析,报告文学不仅靠思想穿透力来打动读者,也借助自身的艺术美产生的感染力量来感动读者。读《深圳的斯芬克思之谜》总觉得有一股强劲的力量在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这种震撼引起的感觉和一般的美感不同,它不是那种直接的单纯的令人欣赏、愉悦和得到陶冶的美的享受,而是向我们展示一种历史的伟力,感到一种雄壮的崇高感。雄浑的崇高美来源于庄严而充满历史责任的思想,来源于创作时强烈而饱满的激情。
报告文学用文学的手段完成报告的功能,充分发挥了记实的力量。这部作品坚持了纪实本性,观察历史的角度、途径,素材取舍、概括都有作家独特的眼光。作家描写所报告的人和事,每每像一把重锤敲击着读者的心弦,使人不忍心提出这样和那样的苛求,而把钦敬的感情投向他们。作家情感的投入,弥补了作品在报告过程中涉及的事件将人物淹没的不足。这部作品的成功,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条件,即是得到深圳市委宣传部有效的、创造性的指导和支持,否则,如此全景式反映深圳十年的改革历史,仅靠几位作家的劳动恐怕是力所不能及的。
任何一个伟大的成就,其动人与辉煌的地方并不都在于那成功的瞬间,而在其自艰苦创业到获得成功之间那漫长和艰难曲折的创造过程。若是我们只是把希望和赞美放在成功的那个瞬间,而疏淡那个漫长的创造过程,我们就容易滑向只知收获不问耕耘的实用主义上去。《深圳的斯芬克思之谜》就是一部着力表现创造过程的辉煌的力作,它是一首唱给改革者的歌,唱给为使社会主义焕发出更加巨大活力的耕耘者们的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