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雄奇瑰丽亦悲亦壮——谈电视连续剧《中国神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7-02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雄奇瑰丽亦悲亦壮
——谈电视连续剧《中国神火》
黄式宪
在莽莽大漠深处,曾留下当年中国“两弹”(原子弹、导弹)创业者的光辉足迹;如今,浙江电视剧制作中心的程蔚东、苏舟等一群年轻的艺术跋涉者,带着一种庄严的时代使命感和深厚的创作激情,再度踏进这片大漠的深处,一面深深地沉浸于历史,一面又潇洒地超越了历史,在电视屏幕上描绘了一幅雄奇瑰丽、亦悲亦壮的中国“两弹”上天的艺术长卷。
《中国神火》的主创人员是这样年轻,但他们却能以冷峻的历史思辨的目光,重新去审视“两弹”研制这个一向秘而不宣的历史奇观,将镜头焦点对准了创造历史的人——“两弹”创业者这个英雄群体及其崇高的精神境界,从而实现了在艺术审美意义上对历史的超越。正是基于这种对历史的审美超越,才赋予《中国神火》的艺术叙事以非同寻常的张力和博大而凝重的史诗品格。
《中国神火》以大众化的长篇电视连续剧的形式来营造一种史诗式的氛围和境界,在笔者看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一种开拓、一种挑战,其艰巨性是显而易见的。尽管还不能说它在史诗品格的探求上已臻完善,但是,年轻的艺术跋涉者向史诗领域锐进的风帆已经高高地扬起,它显示了一种敢上九天搏鲲鹏的历史的力度,一种趋向大家气度的风采。它在近年来我们长篇电视剧创作日渐兴旺的局面里,无疑占有着一个相当令人瞩目的位置。
这部十集的电视剧(相当于五部故事片的长度),在艺术叙事的构建和总体把握上,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从现代视角来鸟瞰历史,既不同于一般通俗体电视连续剧围绕人生的悲欢离合展开线型叙事的格局,也不陷于对历史过程和历史现象作亦步亦趋复述的套路,而是在具有历史文献性的编年纪实的框架内,夹叙夹议地将中国“两弹”创业的历史奇观提升为一种历史的铭文(如镌刻在铜鼎、石碑上的不朽文字)。这种历史铭文,将叙事、抒情和政论相交融,形成一种独具一格的叙事样式和烈烈如炽的艺术征服力。全剧的历史跨度,从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中期,构成中国“两弹”升空历史的一个横断面。字幕和作者旁白作为电视剧艺术本体的一种语言,被赋予了史的翔实性与诗的激情性的双重意义,并拓展、深化了画面叙事的历史意蕴和思想境界,在整体性的艺术形象结构上,还有助于突破剧情的链锁式推进,从而呈现为一种在全景式的宏阔历史视野内纵横驰骋的新格局。在这里,观众对剧情叙述的关注,显然已退居次位而被年轻创作者浸渗于剧情叙述里的历史思辨及其如火如荼的历史激情所震撼。作为对历史的鸟瞰,创作者又能将宏观的大线条的扫描与“重场戏”的泼墨挥洒相结合,紧紧抓住“两弹”研制历程中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诸如年轻共和国第一代领袖人物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在国际尖端科学领域素负盛名的爱国科学家纷纷从海外归国,“两弹”试验发射基地及“爆心”的初建,苏联撤退专家后的困境,以及最后的英勇冲刺(特别是罗布泊上空那一声震惊世界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巨响)——每一个重大的历史足迹,无不是与从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中期国际风云的变幻和新中国成长的历史脉搏密切交织和呼应着的。正是透过这种鸟瞰式的对历史的重新凝视和沉思,《中国神火》实现了艺术与历史的一次庄严遇合。
这部艺术长卷式的电视剧的锻铸,在很大程度上,还得力于它对中国“两弹”创业者富于崇高的悲壮美的英雄群像的艺术刻画。这恰恰是《中国神火》之所以能高出一般仅止于历史叙述而缺少独特的形象发现和审美境界的通俗体电视连续剧一筹的症结所在。全剧主要人物五十八人,有台词的角色一百五十六人,群众演员逾三万。其中具有结构性意义的主要人物,大体上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运筹帷幄的领袖人物;以科技“攻坚”的一代知识分子;在戈壁深处承担起“两弹”工程的中国军人。这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凝聚为一种在帝国主义“核威胁”面前愤而崛起、发奋图强的民族精神;就艺术审美的角度说,这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又是借着黄凯、史崇仁、达式常等著名演员和一些很有才气的中、青年演员的精心创造,共同体现为一种崇高的悲壮美。《中国神火》的艺术成就证明:这种悲壮性的崇高,正是艺术审美的一种最高境界,它只有在宏阔的历史视野内才能得到充分而完美的体现。
这里,还应着重提到的是,全剧三千七百多个镜头,在构图、色彩、光线、意境的营造上,无论是写“大江东去”式的恢宏历史场景,或者是写“两弹”创业者人性、人情的抒情段落,俱都被一种特定的历史氛围所烘托,并富于独具神韵的造型力度;还有,作为一种叙述风格而穿插入画的若干新闻资料镜头和黑白片,大量运用逆光来构成画面影调,在艺术整体上有力地突出了全剧的历史凝重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