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八面来风”企业兴——记本溪第三制药厂的经营之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7-03
第2版(经济)
专栏:

“八面来风”企业兴
——记本溪第三制药厂的经营之道
孙世碑 王述举 孙殿权
辽宁省本溪第三制药厂,如今声名大震:骨友灵、尪痹冲剂等一批中成药名满中外;经济效益连年大幅度增长,今年头5个月人均创利税1.3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4倍。一个曾负债上百万元、濒临倒闭的药厂,靠什么起死回生,焕发青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厂长姜允贤说:我们靠的是信息、人才和市场。
700多份报刊传信息
千把人的本溪第三制药厂,每年订阅600多份全国各地的报纸,外加100多种信息、文摘类杂志。这些年报刊涨价,工厂里什么费用都压缩,可就是不削减报刊。从去年起,又出资1万多元,将工厂里的微机室与远在北京的新华通讯社信息专线联网,每天接收国内外信息。厂情报科及时将各方面的信息整理、分析、上送厂里,依据医术进步、市场变化、疾患情况不断推出新药,做到“吃一干二观三”。现在,他们的产品已达95个,新产品产值率在80%以上。后备新产品也很充足。
800名编外专家开发新品
千把人的“三药”,拥有“编外专家”800多名,与厂内职工比例几乎是1∶1,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厂党委书记、高级工程师高淑芳说:“工厂里人才有限,大社会人才无限。”为聘请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专家、教授做“技术后盾”和“高层次智囊”,他们三番五次登门,千言万语恳请。聘到后即充分信任、尊重、关心备至,做到新产品开发决策、重大科技改造、喜庆节日“三必请”。“士为知己者用”。专家、教授们深受感动,积极与其合作,开发名优新特产品。新产品试制出来后,还帮助在全国寻求权威的大医院做临床试验。这些是企业自身无法办到的。现在,“三药”已成为辽宁省中成药工程技术中心,全国系列中成药唯一的生产厂家。
千万元广告费远扬企业名
千把人的“三药”,近几年用于宣传产品的广告费达1000多万元。仅1990年为使名优产品尪痹冲剂的广告牌能在亚运会闭幕式上争得一个显要的位置,一次就花了47万元,堪称大方。此举不仅给“三药”带来了200多万元的效益,而且引来了几十家外商来厂洽谈业务,使该厂产品冲出了国门。用姜厂长的话说这叫“货好还需勤吆喝”。尤其是新产品,人们不了解,更需要宣传。1985年“三药”首创的系列中成药问世,由于采取组药辨证论治,一些医疗单位不会用。“三药”就出资与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和本溪市科委联合,创建了“系列中成药开发推广中心”,在全国聘请了134个理事单位,对上千家有影响的医院、药站的负责人进行培训,参加者达3万多人次。结果,不到一年时间,仅推广中心就创效益180万元。现在,“三药”的产品已远销东南亚、西欧、北美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