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为听众参与创作留下空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7-04
第8版(副刊)
专栏:百家艺话

为听众参与创作留下空间
 王健儒
说起戏剧艺术,人们立刻会联想到舞台,以及舞台上那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然而,有一种戏剧,却看不见舞台,也看不见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一切,只存在于浩渺的空间,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这就是被人们称之为“音响艺术”、“想象艺术”的广播剧。
广播剧艺术在我国虽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却从无竞相评说那种烈烈轰轰的辉煌。即使像1987年打破西方大国对国际广播剧评奖的垄断,从柏林捧回“未来奖”的唯一的大奖时,也不曾出现像其他艺术争雄世界舞台的那种风光。然而广播剧的确拥有千百万听众。他们从那看不见的艺术大舞台上,用心去体尝人生,尽情去享受愉悦。广播剧《人生》播出后,一位高考落榜准备自杀的农村青年寄信电台,诉述自己随着高加林闯过人生低谷直面现实,含泪感谢救命恩人,给导演和制作者以极大鼓舞。广播剧《红楼梦》播出后,许多人说那个看不见的林黛玉,比看见的林黛玉更美、更像。广播剧,的确有它的艺术魅力所在。正是为了这艺术魅力的追求,一代又一代广播剧艺术工作者,在广阔的想象天地里,一直在不停地、默默地,又是十分执著地辛勤耕耘着,奋斗着。我想,如果有朝一日评选艺术界的无名英雄时,他(她)们应该得到无愧的一票。
喊过“理解万岁”之后,我想还应再喊一声“加油!”广播剧的创作和制作也的确应该再加把油。
我以为,当前我国广播剧发展中,一个最薄弱的环节是缺乏好的创作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没有成功的剧本,导演再高明,也难推出成功的剧作。广播剧的不够辉煌,也许与它长期来剧本改编多而创作少不无关系。一些发达国家,有专门的广播剧作家同广播电台为伍。而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敢于或有意触“电”的作家还为数甚少。但愿这种状况,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而有所改变。
另外还应提及的,是导演对剧本的选择和审视还需进一步提高鉴赏水平。虽然任何一个剧本都可以转换成艺术音响,但并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的广播剧。广播剧既然是一种“音响的艺术”、“想象”的艺术,导演在选择和审视剧本时,就应特别注意给听众留下参与创作的足够空间。作为广播剧导演,应该十分清楚广播剧不同于舞台剧和电视剧。人们听觉虽然比视觉更容易动情,但却不及视觉注意力那么集中,感受的那么真切、实在和鲜明。这就要求广播剧本的创作,在节奏和情节的设置上,在语言和音响的运用上,都要讲究简洁、明快,富有强烈的暗示力和感染力。
最近广播剧《乌金奖》评选中,涌现出像《京西并不遥远》(陈建功编剧,蔡淑文导演)这样成功之作,无疑对广播剧的创作是一个鼓舞。但愿有更多的作家、艺术家加入广播剧艺术的创作行列,使更多的艺术形象,进入千家万户,进入千百万人的心灵世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