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南开大学教育改革综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7-06
第1版(要闻)
专栏:

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南开大学教育改革综述
本报记者 卢新宁 樊明经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走进南开校园,迎面矗立着周恩来的巨大塑像,这位伟人凝眸注视着匆匆来去的南开学人,而那首寄托了他青年时代救国壮志的诗篇,今天已溶入改革开放中的南开校风、南开精神。
“我们深化改革的战略目标是: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着眼于21世纪的竞争和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把南开大学办成国际先进水平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综合大学。”在南开办公楼一间不大的会议室里,校长母国光教授这样对记者说。这是母校长第三次向记者强调“三个面向”了。打开校门,向祖国现代化建设开放,向世界新的科技革命开放,向未来世纪国际的教育和学术竞争开放;在开放中改革,在开放中提高,在开放中壮大。这就是今日的南开大学。一原来的南开大学,只要从9个系的设置:数、理、化、生、文、史、哲、经、外,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所典型的传统式文理综合大学,它以本科为主,只培养研究人员和中学教师。而社会经济的发展恰恰向80年代的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这样的新要求:再不能墨守成规,而必须主动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进入国民经济的主战场。
时代的召唤,使南开大学本着“面向现代化”的目标,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强学科建设,一步步自觉地、主动地变革自己。
——学科、专业结构形成了新格局。10年来增加了社会学、法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旅游学、计算机科学、电子科学及环境科学等13个系;新设了经济信息管理、国际金融、逻辑学、物理电子技术、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微生物等30来个专业。这些新兴、边缘、应用学科和专业的建立,一改南开多年形成的学科、专业构成的格局,拓宽了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交接面。他们又依托本校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深厚背景,进一步开设了东方文化艺术系和筹建与医学院合办的7年制医学专业,使这些学科和专业具有了与单科学院不同的特色,显示了南开大学独到的眼光。
——科学研究基地大大扩展和增强。南开原来只有两个研究所,10年来新建了人口经济学、交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保险学、数学、高分子化学、现代光学、光电子新能源化学材料、机器智能分子生物学等12个研究所;实验室发展到94个,建起了两个具有一流水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下创设了国际问题、环境科学、医学、信息科学等7个研究中心。在一些跨学科领域的研究上,南开大学也实现了“零”的突破,开始了自己的尝试。
——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仅“七五”期间就分别增加了55人和160人。教授、副教授在教师总数中已占到43.8%。研究生占学生总数的比重从1985年的15%上升到20.5%,博士学位授予点增加了20个。在培养学生的层次提高的同时,又举办了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
就这样,“面向现代化”的改革,使南开大学改变了旧日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的传统办学模式,形成了以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为主的多学科、多层次,全面发挥教育、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开放式办学的格局。
这是一种整体面向现代化的新格局,也是这所大学办学活力的取之不尽的源泉。

一所大学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着眼于日新月异的世界科学技术的进程,着眼于世界范围内的高科技竞争。南开大学通过“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扩大国际交流和合作,使自己逐步成为带有国际性的学术中心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教育中心。
他们从美国请来了伯克利数学研究所前所长、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教授,主持南开数学研究所;又请来纽约石溪大学的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在数学所主持理论物理室。他们制定了“立足南开,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方针,每年聘请世界一流专家、国内外著名学者,为我国青年学者举办讲座和讨论班,目标是让中国在下世纪世界数学的发展中占据应有的地位。
他们请来了坦普尔大学保险学教授段开龄先生,出任国际保险所所长,邀请国外教授讲课、任教,这里培养出来的学生已取得国际认可的业务资格;他们邀请世界银行交通发展专员桑宏康博士任交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学家杨叔进就任国际经济所所长;聘请国际金融研究方面的专家,联合培养国际贸易人才。
他们还在经济学院这个老牌学院里,利用CIDA(加拿大国际开发署)资助与加拿大约克大学合作,立足国内培养工商、企业管理的高级人才,开创了有名的“南开—约克模式”……
不需出国,不需“留洋”,就能学到世界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理论,获得最新信息,就能得到世界一流教授的直接教诲,南开大学用这种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办学方法,在学生眼前展现了一个新颖、开阔的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南开根据本校的需求,先后与55所外国大学新建了合作交流关系,接待国际访问学者5000多人次,成功地举办了25次国际学术会议,并派出近千人出国学习访问,访问学者大部分学成回来,显著地开阔了教师的学术眼界,推动了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在芬兰召开的大学国际联合会第9次代表大会上,南开被选为中国大学中第一个进入该组织理事会的学校。
从母国光教授1980年访美为研究解决“好莱坞”老影片拷贝褪色问题深受启发,到他“面壁”10年后,不仅解决了使褪色彩卷恢复色彩的难题,而且成功地研究出不用化学染料,而用光学计算方法来摄得和显示彩照的方法和设备;从南开大学在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研究上获得成功,成为继美、日之后居第三位拥有此项技术的研究者,到他们由此想到向技术开发领域延伸,建立液晶大屏幕彩色电视工程研究中心,为下个世纪研制新型大屏幕电视;从机器智能研究所利用OCR图形识别技术使文字识别的研究进入世界领先水平,到把这项高科技成果拿到国际上实现产业化……南开大学的面向世界,是借鉴,是交流,是合作,更是竞争。应该说南开大学的办学者们有一种强烈的国际意识,强烈的争先取胜的意识。他们在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看准国内经济发展趋势之后,又将这种意识转换为一股在国内、国际上标新立异、争著先鞭的压力和动力。三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是教学改革,最棘手的是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这两者是教育改革的难点所在,也是关键所在。南开大学上述重大变革之所以能够实现,就因为不失时机地进行了这两项改革。
南开大学在这两项改革中,坚持的仍是“三个面向”。针对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的提高,他们在教学改革中坚决实行“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注重实践,培养能力”的原则。
——发挥综合性大学在思想理论上的先导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借鉴西方文化的精华,创造一个学术繁荣、思想活跃的文科教学环境。同时对文科学生逐步加强计算机知识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训练,注重开好文科应用性课程;对理工科学生进一步加强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狠抓外语教学,使南开大学本科生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跃居全国高校前列,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了他们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
——改进课程结构,适当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推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并放宽学生转系、转专业的限制。这使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余地,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在南开出现了一批跨学科转系后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优秀学生。
——在校外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实行“双向兼职”,即有条件的教师到企业和实际部门兼职,企业和实际部门的专家来校兼职任教,从而加强了实践环节的教学,密切了理论和实际的联系。
——在高分子化学研究所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方法,将学生投入到科技与社会经济的大环境中。学校推广这一做法,形成“以科研、生产促教学”的局面。
南开大学的教学改革在开放办学的背景下,在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打铁还须自身硬”,南开大学又通过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探索建立新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把教职工队伍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将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抓了上去。
他们改变单一编制模式,实行事业编制和企业编制、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相互结合,将改革后调入校办产业的职工列入企业编制,聘用在校博士生担任助教、助研、助管工作,建立流动编制,调整了队伍结构,完善了人才流动渠道。
他们合理地调整了教职工收入的分配格局,在严格定编、定岗和核定工作量的基础上,实行校内津贴制度,提高待遇,激发了教职工争作贡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他们依托本校最有竞争力的学科,大力兴建校办产业,组建了南开大学科技开发公司、南开新技术实业集团公司等4个产业实体,与企业挂钩合作,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形成了一个学科门类较多、国内国际结合的校办产业体系,显著地增加了办学的实力和活力。
就这样,南开这所有着73年悠久历史的学校,通过改革、开放,通过自己的教育活动、社会服务、科研活动,从国家、社会取得了自身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环境,某些学科在国际上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培养出来的学生深受各界欢迎。
开放的南开园,生机勃勃;充满进取精神的南开园,在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