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1阅读
  • 0回复

“苦酒”难喝利于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26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漫笔

“苦酒”难喝利于醒
姚光
《“威士忌事件”在青岛形成强烈冲击波》,读来颇有些悲壮感。悲,悲在一向“信誉良好”的青岛葡萄酒厂产品砸了牌子,厂里的干部和工人为此流泪,默默吞咽着自酿的“苦酒”;壮,壮在广大干部职工并不怨天尤人,而是发誓奋起,绝不被这“苦酒”所灌倒。
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与此同理,“苦酒”难喝利于醒。试想,如果没有这杯“苦酒”,青岛葡萄酒厂恐怕不会在3天之内将61名业务员立刻撒向全国25个省,去检查尚存的产品质量,去把过期的酒全部运回厂里;如果没有这杯“苦酒”,他们也不会马上着手准备实行从投入到产出的全方位质量跟踪制度;如果没有这杯“苦酒”,青岛第二食品厂、青岛电冰箱总厂等也不会如临大敌般刮起抓质量的“旋风”,掀起抓质量的热潮。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杯“苦酒”灌得好,它不失为使企业清神醒脑的一剂良药。
然而,“苦酒”并非对谁都有醒脑的功效。“苦酒”醒脑,关键在于受批评者能够正确对待批评,主动认帐,闻过思改。更有上级领导机关督促帮助,并举一反三,扩大批评收效。如果视“苦酒”如毒药,对批评死不认帐,文过饰非,怨天尤人,则“苦酒”非但醒不了脑,而且会在执迷不悟中将“苦酒”酿成“苦海”,最终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一个成熟的企业应该愈挫愈奋,而不该一受批评就垮台。“青岛的‘威士忌’还要站起来,青岛葡萄酒厂的产品还要叮当响。”所有因产品质量不好而受到舆论批评的企业都应具有青岛葡萄酒厂这种勇气和精神,唯有如此,才能摆脱困境继续前进。
“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从2月11日展开以来,在表扬一批产品质量好的企业的同时,也点名批评了一些产品质量差的企业。我们相信今后还将如此。表扬也罢,批评也罢,目的只有一个:唤起全民的质量意识,把提高质量的工作扎扎实实地推向前进。所以,我们的企业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借东风。受表扬的,不要因“美酒”而陶醉,要居安思危,常抓不懈;挨批评的,不要被“苦酒”所灌倒,要临危不惧,迎头赶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