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中国科学院新增选学部委员简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2-26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科学院新增选学部委员简介
杨福愉
生物学部学部委员。生物化学家。1927年10月生。浙江镇海人。1950年浙江大学化学系毕业。1960年在苏联莫斯科大学生物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生物膜中心问题之一——膜脂—膜蛋白相互作用。杨福愉发现Mg2+对线粒体H—ATP酶重建于脂质体具有关键作用,经过系统研究,提出Mg2+通过改变膜脂物理状态影响H—ATP酶构象与活性的模型。他在结合生物膜的基础研究联系农、医实践中也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发现微量元素硒有稳定红细胞膜的直接作用。在克山病发病机理的研究上,他结合国外研究情况提出:“克山病是一种心肌线粒体病”的观点;用“匀浆互补法”替代美国学者60年代提出的“线粒体互补法”来预测谷子等农作物的杂种优势。
何国钟
化学部学部委员。物理化学家。1933年5月生。广东南海人。1955年北京石油学院炼油厂机械系毕业。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早年从事固体流态化基本性质及石油重残油流态焦化的实验研究,在国内首先实现了固体粒子密相输送双流态化反应器。60年代开展火箭燃烧的实验与理论研究,对固体推进剂燃速理论有新见解,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70年代在国内首先研究出连续波氟化氢(氚)/化学激光器,为后来“863”高技术领域中大能量化学激光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获国防科委科研成果二等奖。1978年开始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在分子束化学激光与激光诱导荧光的实验研究中取得了我国第一批分子束实验研究成果,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侯洵
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光学家。1936年12月生。陕西咸阳人。1959年西北大学物理系毕业。现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他在我国瞬态光学方面做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主持、参与我国核试验、激光核聚变及重大基础研究,首创8种变象管高速摄影机,使我国超快现象诊断时间分辨率提高6个量级,响应范围覆盖红外到软X射线整个波段,赶上了国际水平,为开创我国光电子类高速摄影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我国首创转移阴极与冷、热锢封技术,最先研制成双近贴聚焦象增强器。提出联用激光照明、干涉滤光及象增强技术解决快、暗、小目标测量难题。率先研究透射式负电子亲和势GaAs阴极及场助Ⅲ—V族光阴极与第三代象增强器,发明了钯银氧铯极,为我国光电器件及夜视技术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吴全德
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电子物理学家。一九二三年十二月生。浙江黄岩人。一九四七年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现任北京大学教授。在光电阴极,含超微粒子薄膜、薄膜的成核和生长等方面形成完整体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九六三年提出阴极轱溶胶理论;一九六六年提出离子晶体或共价晶体中,固溶胶粒的形成和生长理论;一九七九年提出银氧铯阴极光电发射的物理模型,推导出长波光电发射的光电流密度和量子产额公式,计算了它的长波光谱响应理论曲线,从而得出对长波有贡献的平均银超微粒的直径约二十一埃。此理论被国外权威学者承认并称之为“吴氏理论”;“超微粒子——半导体薄膜材料的结构和特性”获一九八七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