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企业亏损面面观——来自辽宁10家亏损大户的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7-09
第2版(经济)
专栏:

编者按:这篇调查报告提供的材料表明,企业亏损是一种综合症,造成亏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在扭亏增盈工作中,必须从各行业、各企业的实际出发,认真搞调查研究,查清“病因”,多管齐下,综合施治。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抓住经济体制这个根本,以深化改革推动亏损企业摆脱困境,获得新生。
企业亏损面面观
——来自辽宁10家亏损大户的报告
新华社记者 刘欣欣 牟丰京
最近,深受企业亏损困扰的辽宁省痛下决心,撤换了一批长期经营不善的企业的厂长,以期尽快扭亏增盈。记者追踪采访,对其中10户亏损千万元以上的大中型国有企业进行了重点调查。
技改反使企业败了家
我们调查的10家国营大中型企业,分属机电、化工、冶金、电子、轻工、纺织6个行业,最小的厂2300人,最大的近万人。亏损最少的1800万元,大多亏损在5000万元左右,其中有3户亏损1.4亿元以上。
调查之初,我们原以为企业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技术改造,可是调查之后却大出我们的意料:这些企业除一家外,近几年都曾投入巨额资金进行技术改造,投入500万元是最少的,最多的达1.8亿元,总计投资5.2亿元,其中投资6000万元以上的有5户。但是,技改项目失败,反使企业跌入债务深渊。
耗费巨资,引进“残疾”设备。一家金属加工厂投资4000多万元,从美国引进一套最“先进”的铜箔生产线。他们虽多次派人出国考察,但这套设备从引进之日起就重疾缠身,其中最关键的4个轧辊,有两个根本就不能用,没等使用就送到美国返修,另外两个使用不到一个月也坏了,这条生产线已经瘫痪。更令人惊异的是,从美国来负责设备安装的工程师竟没有完整的安装图纸,有些部位竟拿一些照片照猫画虎地安装。这个项目从1988年开始上马至今没有见到一分钱的收益。  不顾条件,乱铺摊子。某洗衣机厂从1986年到1989年,先后投资1.8亿元,上了全自动洗衣机、吸尘器、美容器、卫生间设备等14个项目,全部失败。这个厂在80年代初是个千人左右的小厂,技术力量弱、管理水平低,在几年时间铺这么大的摊子根本不具备条件。可他们只顾争项目,却不认真组织实施,结果是诸多项目同时上马,顾头顾不了尾,导致14个项目至今没有一个形成生产能力。
技改不配套,“缺胳膊少腿”。一家石油化工厂1984年投资2400万元从意大利引进了一套万吨聚醚装置,其生产的聚氨酯是我国紧缺产品,可是由于引进时考虑不周,最终产品设备的生产能力为1万吨,可中间产品设备的生产能力只能达到3000吨,导致整个装置大部分闲置。
技改失败还有施工期拖长、设备不先进、产品失去市场等原因,但是这些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普遍认为,这些引进项目没有一个是我们消化不了的尖端技术,大都是主观责任心太差、玩忽职守导致失败的,几乎在每一个失败的项目后面都有严重的渎职行为。
技术改造的失败,使这些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如前面提到的洗衣机厂由于花1.8亿元引进的14个项目没有一个有效益,仅此一项全厂人均负债5万多元,每年需付利息1000多万元。管理,惊人的混乱
我们调查的这些亏损企业大都曾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先进企业、国家二级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等,但在这一块块令人目眩的“金字招牌”背后,企业内部的管理却是惊人的混乱!
物资管理:仓库多年不清点,物资丢失浪费严重。有一家金属加工厂曾是市里工业战线上红极一时的“五朵金花”之一,但这个厂去年底换厂长后,清点物资,却发现仓库里少了近千吨铜,价值约1000万元。这个厂7年没有盘点过物资。这些铜什么时候丢的?怎么丢的?谁也说不清。一家拖拉机厂几年间卖丢了182台手扶拖拉机,厂长也浑然不知。类似这样多年不盘点,物资损失浪费严重的事在这些亏损企业中屡见不鲜。
生产管理:劳动纪律松弛,不按工艺操作。造纸生产中的蒸煮芦苇是很关键的一道工艺,按要求各种化学添加剂应严格按比例配方,数量要精确到公斤。一家大型造纸厂的工人图省事不计算也不称量,整袋子往大锅里倒,造成纸张废品率高达30%,损失极大。
另一家轮胎厂是国家定点生产轮胎的中型企业,产品成本居高不下,主要原因是劳动生产率太低。这个厂长期以来纪律松弛,8点钟上班,9点钟也不能正常生产。去年6月1日,一位市领导偶然到这个厂转了转,发现有的工人上班时间睡觉,有的在打扑克。
成本管理:消耗无定额,不搞成本核算。某家机械厂曾多年亏损,这个厂新上任的厂长经过调查惊讶地发现,这个厂生产消耗根本没有定额,工人生产用的材料、零件只要领就给。这个厂长查了一次,发现一个月多投入的零部件价值13万元。某市计委一位干部被派到一家石油化工厂帮助扭亏。去后不久他就发现,这个厂蒸汽成本非常高,按国家标准,每吨蒸汽成本最高不得超过50元,一般应控制在三四十元,可这个厂有几个月竟达到每吨七八十元,一般55元左右。这个厂每月用工业蒸汽近万吨,每年仅此一项,就多支出100多万元。在这10家亏损企业,尽管行业不同,但消耗无定额不搞成本核算却是个通病。
财务管理:几年不清帐,盈亏收支都是糊涂数。一家拖拉机厂6年多财务与销售没有对过帐,新厂长上任后组织人力对4万多笔单据一笔笔清理,查了3个月才算清,但比起另一家近万人的大型造纸厂来,这个厂还是“小巫见大巫”。那家造纸厂曾被评为辽宁省先进企业,但就是在这个企业里,企业应收货款、应付货款共4亿元的帐却没有明细,只有一个总数。厂里要派人去催收货款,却不知到哪里去要帐,只好从一大堆杂乱无章的发货票中临时查找。新厂长上任后,组织十几个人,把原始单据都找出来,用了6个月的时间才把帐建起来。
谁对亏损负责?
这是我们在调查中始终探究的问题,但结果却是令人失望的:没有人对亏损负责。
这些企业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技改项目的失败,可很难查清谁是项目失败的责任者。厂长不负责,技术人员不负责,上级主管和审批部门也难以负责。记者在调查中没有听到一个人因技术改造失败而受到行政处分或经济处罚。正是这种实际无人负责的技改投资体制,使一些人在技改中不顾后果,不计投资效益,只顾争项目,甚至营私舞弊,中饱私囊。由于在现行体制下行政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行为,与企业亏损、项目失败有直接的关系,于是便出现了一种怪现象,有些政府部门与企业一起掩盖亏损真象,致使这些企业至今不能认真地总结技改失败的教训。
这10户亏损企业的固定资产总值为8.5亿元,亏损总额却已达6.75亿元。调查表明,这些企业亏损主要是经营不善造成的。虽然现在工厂都承包了,但实际上仍然还是负盈不负亏。这些企业大都是在上任厂长任期内搞得倾家荡产的,可是厂长都没负任何责任,没有一个厂长因此受到处分,在现行管理体制下也难以追究厂长的责任。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这些企业亏损的关键原因,不是像有些人分析的那样,是由于设备老、装备差、技术落后、投入少等物质原因和外部原因,而主要是管理和经营机制问题。一些有识之士指出:要解决国营大中型企业亏损问题,必须眼睛向内,从管理入手,加大改革分量,加快转换经营机制,否则只能事倍功半。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