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骨似梅清诗如莲洁——读《王莲芬诗词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2-07-09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骨似梅清诗如莲洁
——读《王莲芬诗词选》
周笃文王成纲
王莲芬先生,山东掖县(今莱州市)人,她像是“一团火”。莲芬先生15岁时,像一粒火种被革命之火点燃,便投身于革命的烈火之中。40多年以来,她以火一样的热情对待工作,以火一样的热情对待朋友,以火一样的热情从事诗词和书法创作。这热情一直燃烧,至今不减!
这部用热情和心血铸就的《王莲芬诗词选》起自1962年,止于1991年,共收诗词(含新诗)151首。对莲芬先生来说,偏爱格律甚严的词和近体诗的创作,这无异于“戴着脚镣跳舞”(闻一多语)。令人惊异的是,她居然舞得情声兼俱,气象万千!
请看这首《咏荷》:天然去饰溢清芬,醉艳明妆映碧浔。冷露沁香诗入梦,素波留影月无心。但存残盖听风雨,不竞铅华斗浅深。解珮赠珠人在否?霓裳一舞夜沉沉。
古来咏荷者多甚,最有名的当推宋人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莲芬先生偏能不囿古人篱范,匠心独运,另觅机杼。首联出句化用李太白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却不见榫接胶粘之痕;对句平心静气地描画荷花明艳照人的立水姿容。颔联以工稳灵妙的对仗,极写荷花的格调、神韵,为前人所不曾道。颈联同样精巧,再现荷花听命自然的心志和朴素自尊的风骨。尾联以问语景语作结,轻点荷花知音难觅,使诗趣带上了少许的怅惘。
莲芬先生感情的潮水诉诸声韵且最为酣畅的当推1969年秋写于隔离室的《秋夜心雨》。在那个特定的历史年头,作为一个刚强的女性,蒙冤受屈而哭诉无门,于是便“诗言志”,倾泻心中积郁的悲愤。这首古风凡四章,23韵。其中“雨”字22见,不仅绝无做作重复之嫌,反而极致哀怨缠绵。例如其末章:“秋夜风雨人,秋雨秋夜吟。心雨伴夜雨,夜气何萧森。夜雨伴心雨,夜沉心雨深。心雨深无涯,夜雨夜深沉。”读来令人酸鼻涌泪。
莲芬先生诗写得好,词写得更胜一筹,尤其小令,最为精到。例如,颇为王力教授称誉的《卜算子·咏雪莲兼致西北边防战士》:
岁岁伴高寒,终日听呼啸。雪窖冰天总自如,含笑迎风暴。风暴报军情,我站西天哨。世纪风云尽饱谙,一览寰球小。
这首“雪莲词”,荡尽了历代边塞文学千年的苍凉和悲壮,洗净了代代相因的怨愤和哀伤,而代之以属于祖国、属于时代、属于战士、也属于莲芬先生的壮丽、昂扬、坚贞和骄傲。在对雪莲饱浸深情的现实主义描画中,闪烁着浪漫主义的光华。莲芬先生披露的不仅是自己的情怀,而且是“雪莲”,即那些不畏艰苦严寒,矢忠报效祖国的战士的豪情。
当代大师对莲芬先生的书法诗词多有盛赞。萧劳先生云:“书重簪花格,诗惊咏絮才。”启功(元白)先生云:“诗才豪放韵纵横,李卫还输八法精。”刘海粟先生“骨似梅清,诗如莲洁”的评论,更括出了莲芬先生人品和艺品的精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